1947年8月,韩先楚被调任为东野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刚上任不久,政委罗舜初便向他详细展示了早已制定好的秋季攻势作战方案。在审阅这些方案后,韩先楚表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他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大胆的计划,但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很多人的支持。
作为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韩先楚其实完全可以不必在党委会上讨论作战方案的有效性,因为他在军事事务上有权做主。那么,为何他还特意争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呢?罗舜初身为前参谋长,尽管现在担任政委,但心中依然渴望能够亲自指挥作战。在他的过往工作中,曾克林司令员对他的方案或许表示过认可。作为政委,他原本无需在军事上操心,所有事务都由军事指挥员来决策。但为何在韩先楚上任之前就提前制定了一份作战方案呢?或许他想着韩先楚刚到队伍,带领的部队和干部都需要一个观察和熟悉的过程。
在担任四纵副司令员期间,韩先楚曾与第三纵队有过多次联合作战经历,比如参加了四保临江战役。相较之下,罗舜初的作战方案主要是设计纵队展开攻坚战,每个团负责歼灭敌方,完成秋季攻势的任务。这样的计划相对稳妥,纵队对抗一个团,即使是攻坚战的形式也容易获得胜利。
然而,韩先楚认为,直接用部队进行攻坚战是不明智的,攻坚战通常需要有强大的炮火支援,否则伤亡人数将会巨大,反而得不偿失。于是,他提出了一个颇具冒险性质的计划——对敌方师部进行百里奔袭。敌军的师部坐落在一个小镇上,并没有坚固的城防,只需出其不意地围住城镇以打断敌方增援。一旦成功围困敌人师部,便可以有效调动城内的敌军,并在其行进途中进行歼灭。尽管这个作战计划充满创意,然而其风险也不容小觑,若是遭到敌军察觉,纵队将可能陷入重大的危机当中。
在会议上,纵队的领导及各师的军政主官们,大多数并不赞成韩先楚的方案,更多人支持政委提出的计划。面对少数人和多数人之间的矛盾,韩先楚决定向上级请示以获得最终的决策。实际上,作为军事指挥员,他也完全有能力直接下达作战命令。
许多人可能不清楚,在军队历史的某个阶段,政委拥有最终决定权。直到1942年后,军事的最终决策权才移交给军事指挥员,而政委则转而负责其他事务。因此,关于战斗的指挥,军事指挥员能够直接发号施令。韩先楚召开会议的初衷,也是希望听取大家的看法,至少在作战时能够形成统一的思想。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于是决定由上级作出最后的判断。如果上级对他的方案不予支持,那他自然会另作打算。最终,上级对他的出奇战法表示认可,使得纵队中其他人无论是否赞同这个方案,都必须服从这个决定,从而达成一致的作战思想。
最后,在战斗实施过程中,一切也如韩先楚的作战方案所设想的那样展开,最终形成了震惊敌人的奇袭威远堡战役,这一战役也因此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