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开国将军中,李克农虽然从未亲自指挥过军事行动,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而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同样未曾带兵打仗的开国中将,他不仅从未参与战斗,还救助了无数生命。他就是傅连暲,一位以医疗为主的将领,被誉为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如今说到傅连暲,许多人可能已经不再熟悉他的名字。他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傅连暲年少时成绩优异,从汀州的福音医院亚盛顿医馆顺利毕业。1925年,这位当时31岁的年轻才俊被任命为福音医院的院长。他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心怀仁德、致力于救死扶伤的慈善家,同时也对当时的革命者充满同情。在他担任院长的过程中,历史的洪流在1927年8月汹涌而来,南昌起义的部队经过长汀,时任指挥官的陈赓和徐特立等300多名士兵受了重伤。面对危机,傅连暲毅然决然地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收留这些革命军人为他们提供住院治疗,这标志着他为革命事业的首次贡献。
到了1929年,红四军进入福建,医院内涌入了大量伤病员。傅连暲始终积极地带领福音医院为这些伤员提供救助,许多红军伤员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重获新生。在1932年,为了更好地培养医疗人才,他发起成立了红军看护学校,为红军输送了超过60名医务人员。随后,福音医院也更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到了1933年,曾经过着富裕生活的傅连暲,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毅然选择加入红军,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而投身于艰苦的革命事业。
在国民党对苏区实施“围剿”的紧迫情况下,红军决策准备转移到瑞金,面对身后医院的去向,傅连暲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搬家!他花费重金雇佣了150名挑夫,历时15天,将整个医院的所有设施和设备逐一搬到了瑞金。无论是桌椅病床、医疗器材,甚至连玻璃窗户也未曾遗漏。由此,红军拥有了其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医院,可见其功劳之大。傅连暲的选择使他抛弃了昔日优渥的生活,积极投身于革命与救援纵横于南北战场,被士兵们亲切称为“红色华佗”。
尤其在长征期间,傅连暲的存在令人倍感欣慰,他不仅保障了红军领导人的健康,也让无数士兵顺利完成了这一艰难的旅程。抵达延安后,他被任命为中央医院院长,随后又被军委委任为卫生部长,但他对此职务并不感兴趣,屡次拒绝。经过劝说,他最终选择担任副部长。到了1936年,42岁的傅连暲正式申请了结婚,得到了朱老总的认可,还由朱老总亲自为他主持婚礼,并赠送了两头羊作为礼物。
1955年,傅连暲作为一名军医被授予中将军衔,依旧担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职位,直到1968年他去世,享年74岁,为他的传奇一生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