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8年,光绪帝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由于光绪帝没有子嗣,清朝皇位的继承问题再一次迫在眉睫。光绪帝是慈禧的唯一儿子同治帝的堂兄,因此属于“载”字辈。但光绪帝的去世意味着,“兄终弟及”这一惯例已经无法继续,无法再从“载”字辈中选出继承人。此时的“载”字辈之后便是“溥”字辈,其中最有资格继位的是恭亲王奕?的长子溥伟,此外,溥伟的弟弟溥伦也具备一定资格,但溥伟和溥伦的年纪相对较大,已经不符合慈禧的心意。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慈禧并没有选中这两位较为成熟的候选人,而是决定将还不到三岁的溥仪推上了皇位。这一年,慈禧已经73岁,身体状况持续恶化,自夏季开始,她就一直病重未愈。尽管体力不支,慈禧仍坚持主持议政王会议,讲话时声音依旧洪亮。
在光绪帝去世后,慈禧不仅亲自处理了光绪帝的丧事,还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新一轮的“训政”。她下达了命令,宣布溥仪继位为嗣皇帝,载沣为摄政王,等溥仪成年后由其亲政。这一决策体现了慈禧的无奈,但从她的角度来看,这依然是她继续掌控朝政的途径。正如溥仪后来所说,慈禧选择了一个听话的摄政王和一个幼年嗣帝,并且她并未打算放弃实际的权力。她认为即使成为太皇太后,也能通过摄政王继续行使实权。
然而,慈禧未曾料到的是,在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她也随之而去,未能亲眼见到自己理想中的局面实现。
那么,为什么慈禧决定将溥仪推上皇位,而非选取其他更合适的候选人呢?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她对光绪帝的早期想法。
慈禧早有废光绪之意
1889年,光绪帝迎娶妻子,并且成为名义上的皇帝,慈禧开始撤帘归政。虽然表面上光绪帝坐在龙椅上,但实际上权力完全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仅是一个傀儡。慈禧一度允许光绪帝参与政务,但光绪帝从小便展现出不愿屈服于母亲的个性,他关心民间疾苦,积极寻求国家的变革。尤其是“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决心拯救大清,却由于慈禧对权力的掌控,这一变法最终失败。
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开始了“垂帘听政”,光绪帝也被囚禁在瀛台。对于慈禧来说,光绪帝已经不再是一个顺从的傀儡,而是一个威胁到她权力的皇帝。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慈禧便有了废光绪帝的打算,准备从宗室中寻找新的继承人。
失败的废除计划与溥儁的提名
由于当时西方列强对光绪帝抱有支持态度,慈禧的废帝计划无法顺利实施。为了避免激怒外部势力,慈禧同意了荣禄的建议,将端郡王的儿子溥儁过继给同治帝,并提名为大阿哥,但依旧没有废除光绪帝。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荣禄为慈禧出谋划策,试图让溥儁接替光绪帝。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此后,光绪帝的健康逐渐恶化,慈禧不得不再次考虑选择继承人。
光绪帝的无奈与慈禧的权力欲
光绪帝是大清历史上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皇帝。如果他生于清朝中期,或许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帝王,关心百姓疾苦,心系国家命运。然而,自从慈禧选择了他为继位之人,光绪帝便注定只能做慈禧的傀儡。即使在他试图通过变法拯救大清时,也始终受制于慈禧的意志。最终,慈禧借故将他废除,重新选定溥仪为继承人。
慈禧选择溥仪的深层原因
在1908年,光绪帝病重,慈禧再度决定选定溥仪为继位之人。她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无奈,而是源于她的权力欲望。溥仪之所以成为她的最终选择,跟他所具备的特殊身份有很大关系。溥仪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而奕譞对慈禧忠心耿耿,因此溥仪的登基为慈禧掌权提供了更多保障。此外,溥仪的外祖父荣禄对慈禧极为忠诚,溥仪也因而获得了慈禧的青睐。
慈禧知道,尽管溥仪年幼,但她依旧可以通过任命摄政王来操控政权。她的这一策略已经是她的“惯技重施”,再一次实现了她通过年轻皇帝保持实权的愿望。
结语
溥仪的登基典礼定于1908年11月9日,年仅不到三岁的他并未意识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对他个人及国家的深远影响。登基当天,年幼的溥仪在繁琐的仪式中表现出强烈的抗拒,甚至哭闹着要回家。尽管父亲载沣在旁安慰,但溥仪依然坚持要离开。满朝文武见此场景,纷纷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预兆。
这一年,慈禧的权力欲望仍未消退,她始终希望能继续把控朝政,而通过推选年幼的溥仪登基,慈禧实现了她的愿望。她希望自己能借此继续“垂帘听政”,然而,这一局面仅持续了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仅仅四个月后便退位。慈禧的“垂帘听政”梦想,也随着她的去世而彻底破灭。
从慈禧到荣禄,整个清朝末期的政治格局似乎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而非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正是这种自私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了大清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