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李白的《蜀道难》不仅被列入了语文课本,成为了学生们必须背诵的经典诗篇。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然而,很多人却并不清楚,这首《蜀道难》到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李白为何要写下这首诗呢?
若只看诗的前两段,似乎这首诗不过是对蜀地崎岖山道的描绘,充满了对艰难险阻的感叹,然而,随着诗的推进,李白的笔锋突然一转,提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场景,这一变化令人深思。显然,这首诗的意义远非表面如此简单。
当时的四川,地处边陲,常年遭遇吐蕃叛乱,局势动荡不安,整个蜀地频繁发生动乱。在这片乱世之中,李白的诗篇,尤其是《蜀道难》的最后部分,不难让人猜测,李白是否借此诗,暗示自己心中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思考?
通常人们认为,李白是一个“纯粹”的诗人,醉心于山水田园,远离世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年轻时的李白,对做官充满热情,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得到朝廷的认可,走上仕途,这是他当时最为执着的目标。
唐朝的中期,科举制度已渐趋完善,但由于李白户籍的问题,他并不符合参与科举的资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仕途梦想呢?唐朝的官职并非仅依赖科举,还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依靠个人才华。只要你能写出感人的诗篇,或者优美的文章,并通过某种途径让皇帝看到,便可能获得高官厚禄。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想要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依靠文学才华来获取官职的制度,最初是为了吸纳像李白这样的才俊,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越来越多的官职开始被富贵人家、权贵子弟占据,他们不仅无才,甚至连读书都不肯用心,然而凭借着家世背景,依然能轻松当上高官。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却因没有合适的背景,屡屡遭遇冷遇。
李白的无助并不仅限于此,科举和“文学官职”都无法为他带来实质性的机会,最终他才意识到,朝廷的政治舞台,早已被高力士这样的权臣所操控。没有高力士的支持,再优秀的文章也难以被唐玄宗赏识。李白不知潜规则的存在,导致他的作品屡次未能送到皇帝面前,最终只能无奈地感叹。
当李白意识到这条路行不通时,他转而求助于唐玄宗的妹妹,以及当时朝廷中的红人贺知章。两人对李白的才华十分赏识,并向唐玄宗推荐了他。然而,唐玄宗此时心思全被杨贵妃占据,政治上的事务他并不关心。尽管如此,李白还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唐玄宗的视野。
唐玄宗被李白的才华所打动,立刻将他召进宫中,待他如同亲信,甚至在饮食上亲自照顾李白。虽然李白这时获得了极高的待遇,唐玄宗也与他共饮共食,但此时并未让李白为他作诗,反而询问李白对时政的看法。李白在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智慧,面对唐玄宗的提问,他的回答可谓简明有力,令人钦佩。
唐玄宗对李白的见解非常欣赏,因此决定将李白留在宫中。然而,李白性格中的随性和自我放纵逐渐表现出来,尤其是唐玄宗对他过于纵容,导致李白在宫中的行为愈发放肆。甚至在一些朝会中,李白因为与朋友饮酒而选择缺席,令唐玄宗感到十分尴尬。
李白在皇宫中的不羁举止,甚至让他与权臣高力士发生了冲突。李白不敬高力士,且做出一些令唐玄宗不满的举动,例如“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等事情,都让高力士与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对李白的评价十分负面。最终,唐玄宗为了避免宫中纷争,只好给李白一千两黄金,让他离开。
回头看,唐玄宗其实并没有对李白做出什么过分的行为,倒是李白未能更好地把握机会,最终因个性过于张扬,错失了更好的前途。这也从侧面说明,李白并非一个纯粹的诗人,他也曾为了官位而四处奔走,甚至不惜学习道教知识,以期获得唐玄宗的青睐和认可。
而回到《蜀道难》本身,这首诗显然具有某种深层的政治隐喻。李白不仅具备过人的才华,更深谙政治局势,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动有所察觉。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一段,或许是在暗示某种即将发生的大事。那么,李白写《蜀道难》是否是在为自己在四川的朋友们,尤其是杜甫,发出警示呢?
杜甫当时确实在四川,而杜甫的性格若遇到动荡局势,可能会惹来麻烦。于是许多人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对杜甫的一种提醒,希望他尽早离开四川。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蜀道难》最早出现在天宝年间的文献中,远早于杜甫入川的时间,因此这首诗不可能是写给杜甫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写这首诗是想提醒唐玄宗,四川局势复杂,不宜久留,应尽早回到长安。然而,唐玄宗迁徙到四川的时间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李白的《蜀道难》与这一事件的时间并不吻合,显然李白并不可能预见未来。
有学者提出,《蜀道难》是在为朝廷提防四川节度使章仇兼琼的潜在叛变之心。然而,章仇兼琼并没有这种动机,他甚至托关系希望得到杨国忠的支持,以便升职,因此这一说法显然也并不成立。
最后,也有人认为,《蜀道难》纯粹是李白在描绘蜀地的山川景色,他在最后提到的那些内容,只是偶发的感慨,毫无政治隐喻。这一观点在一些文献中有所提及,且认为李白写这首诗是为了通过诗歌来展示自己,借此获得朝廷的青睐,尤其是贺知章通过此诗发现了李白的才华。
究竟李白为什么写《蜀道难》,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确凿答案。或许对于李白来说,这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作,他自己甚至不记得是在何时何地创作的。而后人追寻这首诗背后的真相,反倒让我们忽略了李白本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歌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