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满怀得意地赶往西城,本以为会见到紧闭的城门和神色紧张、愁眉苦脸的诸葛亮。然而,当他靠近西城时,却意外地发现城门大开,诸葛亮正悠闲地弹着琴,神态安然自若,丝毫不显紧张。
其实,司马懿的多疑并非无的放矢。即便是面对诸葛亮这样名声显赫的对手,他也必须仔细权衡和审慎判断,就像面对郭嘉那样,稍有不慎便可能全军覆没。
司马懿退兵后,若论此次战役中的最大功劳,恐怕并不属于诸葛亮本人,也不属于城下的士兵,而是与他同在城中的那两个小童关系最为密切。为何他们功劳最大?他们与司马懿的撤军又有什么关联呢?
空城计无疑是诸葛亮智慧的代表作,一场不费一兵一卒的战役,仅凭一曲悠扬的琴音便成功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堪称一段“神迹”传奇。
但如果仔细回顾,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其实是迫于无奈。当时他所在的西城内仅剩两千多名老弱病残士兵,兵力极为薄弱。若不使出这一计谋,恐怕早已被敌军攻破,自己命丧黄泉。
而诸葛亮一向不喜冒险,使用险招更是万分谨慎。那为何这座城内只剩如此稀少的人马?那些大将与精锐兵力都去了哪里?
事实上,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并非前线主战场,真正的前线在街亭。司马懿突破街亭防线后才威胁到西城。
司马懿发动进攻不久,诸葛亮便开始调配兵力,准备守护街亭这一关键之地。他曾问部下,有谁愿意主动担任街亭守军。最终,马谡挺身而出,自告奋勇。
诸葛亮对马谡心存疑虑。马谡刚表态时,诸葛亮并不看好他。因为街亭并非一座真正的城池,而是个易守难守的要冲,一旦交战必然激烈。
诸葛亮曾评价马谡:“虽有谋略,却缺乏实战经验。”对街亭这种没有城防的险要地带,派马谡守卫显得不太稳妥。
然而,马谡听了颇为不服,甚至与诸葛亮争辩,坚称自己熟读兵书,一个街亭怎能守不住?他还豪言壮语道:“就算是司马懿和张郃合兵攻来,或者曹叡亲征,我也定能守住这街亭。若有半点失误,请丞相处死我全家。”
诸葛亮见他如此自信,便让他立下军令状,并赐予两万五千精兵,命其坚守街亭。
马谡离开后,诸葛亮依然心存不安,特意召来上将王平,说道:“你一向谨慎,随同马谡去吧,若他有差错,记得及时提醒。”
王平离开后,诸葛亮又派高翔守护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配备一万兵力。若街亭告急,高翔需率兵迅速救援。
即便布下两道保险,诸葛亮仍忧心忡忡,担心高翔的兵力不足以抗衡张郃,遂又召来猛将魏延,命他驻扎街亭后方,随时准备出战。
魏延对此安排颇感不满,他质问诸葛亮:“我乃先锋将领,何以安置后方?”诸葛亮耐心解释:“先锋将领不一定要冲锋陷阵,也可镇守要害之地。阳平关乃通往汉中的咽喉,极为重要,你不可轻视。”
魏延听后心情舒畅,带兵赴守。尽管诸葛亮布置了重重防备,马谡最终还是未能守住街亭。
“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家喻户晓。马谡虽言必守街亭,但到达后却犯下严重错误。
一般来说,防守道路会设置障碍物阻挡敌军前进,然而马谡却未采取此措施。他违背诸葛亮嘱托,未把军营设在大道上,反而将营地扎在山上,形同放虎归山。
有如司马懿派来的间谍般草率,令司马懿军队进攻时意外发现前方已有蜀军驻守,本以为会轻松攻破,结果反被吓退。
司马懿惊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远不及也!”但其子司马昭前往街亭实地查看后,却说:“父亲何必担忧?大道上明明空无一人。”
司马懿见状,心中又生一线希望,笑称:“真乃天助我也!”得知守将是马谡时,司马懿却嗤之以鼻,称其为庸才,远不如其兄马良。
在司马懿指挥下,魏军将马谡部主力围困于山上,导致蜀军里外难以呼应,街亭最终失守。
尽管高翔和魏延随后出兵救援,但兵力有限,救援成效甚微。被围困山上的士兵又饿又渴,最后不得不投降。
司马懿夺下街亭后,意欲直取汉中,却在阳平关被魏延阻拦,无法推进。
无奈之下,他调转方向,直扑诸葛亮所驻西城。诸葛亮派赵云与邓芝率小股部队出击箕谷,佯攻迷惑敌军;主力姜维则进攻郿城,诸葛亮紧随其后。
此时,西城内仅余两千五百名老弱病残,诸葛亮负责接应补给。忽然,探子传来消息,司马懿大军正逼近西城。
众人震惊不已,凭他们这点兵力,如何守住西城?仅有三条路可选:投降、弃城而逃、坚守等待援兵。
三条路皆非上策,唯有出奇制胜方能保命。
诸葛亮安抚众人,自信有妙计。他挑选城内年长士兵,每城门派遣二十人,扮作百姓扫街。
他吩咐众人藏匿好旌旗,保持沉默,不得发出声响。
诸葛亮则穿上华丽服饰,携琴上城楼,另找两个小童分别持宝剑与拂尘,三人同登城楼,静候司马懿大军来袭。
临行前,诸葛亮叮嘱两个童子:“你们无须害怕,城中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你们只需安心听我弹琴。”
三人布阵完毕,焚香静候,琴声悠扬中隐含杀机。
司马懿此时心潮澎湃,认为刚刚轻松夺得街亭,下一步将全取西城。
正当他沉浸胜利喜悦时,探子报告城中异样。
司马懿心生疑窦,不敢轻举妄动,遂携子前来亲察。
远望城门,只见几名“百姓”正在扫地,动作娴熟且镇定自若,似乎置身于陷阱中。
城内却空无一人影,诸葛亮显然命令百姓留守家中,避免被战火波及。
城楼上诸葛亮身着整洁长袍,淡然弹琴,琴声悠扬却不含丝毫杀气,明显是故意示弱。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用兵老辣,此举必有隐情,若贸然进攻恐遭重创。
此时,他忽然注意到诸葛亮身后那两个小童的神情,反而镇定自若,毫无惧色。
司马懿惊疑不定:这两个小孩如此镇定,必然知晓城中有重兵,绝非虚张声势。
他立刻下令撤军,唯恐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昭疑惑地问:“父亲,诸葛亮就在眼前,为何退兵?”
司马懿答道:“诸葛亮用兵从不冒险,他如此布阵,必有伏兵等待埋伏。”
魏军遵命撤退,空城计大获全胜。
马谡在街亭的失败几乎葬送了蜀军,但幸好诸葛亮巧用空城计,扭转了战局。
这计谋虽然巧妙,却极为险恶。诸葛亮早已料到司马懿谨慎多疑,不敢贸然冒进。
城内外布置重重疑阵,最终迫使司马懿放弃功臣,选择退兵。
司马懿并非普通将领,普通计谋难以震慑他,唯有城楼上那两个童子,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疑点”。
如果没有他们临危不乱的镇定,或许司马懿会一时冲动,亲自率军攻入西城。
正是这两个孩子的沉着冷静,让司马懿坚信城中藏有伏兵。
诸葛亮的计谋可谓用心良苦,滴水不漏,果然不愧为三国时代最杰出的军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