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
在影视作品中,他常被塑造成一个出身贫寒、孤苦伶仃的乞丐,靠着机智和口才,偶然被四贝勒胤禛相中,成为贝勒府的小厮。胤禛登基为帝后,李卫被视为“从龙之臣”,受重用,成为雍正帝手中整顿吏治、推行新政的利器,同时也是雍正心目中极为宠爱的能臣。然而,历史上的李卫,与剧中形象大相径庭:他既非乞丐出身,也非从一开始就追随雍正的“从龙之臣”,他的崛起,完全依靠过硬的实力和卓越的政绩。
1、出身捐官,能力非凡
李卫,字又阶,1688年诞生于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富裕大家族,堪称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从小家境优越,生活无忧,读书对李卫而言却并非兴趣所在。他甚至连《四书五经》都未读完,更别谈科举了。到了快三十岁,毫无进取迹象,这让他的父母焦虑万分。正巧当时朝廷为增加财政收入,推出“捐资入仕”政策,只要有钱就能买官。1717年,依靠家中雄厚资金,李卫直接成为从五品兵部员外郎,这一官职比大多数读书人入仕的起点高出许多。两年后,他升为正五品户部郎中,掌管银库。人们普遍认为买来的官职不过是挂名,按时领钱便可。然而李卫却不同,他深知坐拥官位必须拿出成绩,显示自己的能力。
机会很快到来。当时,一位亲王仗势欺人,指使亲信在征税时私自抽取“库平银”,明称补损,实则入己囊。众人虽知其事,却因王爷身份不敢揭发。李卫却无畏权贵,在劝说无果后,直接在走廊摆放写着“某王赢钱”的柜子,公开揭露其丑行。此举让王爷颜面尽失,再也不敢私拿银两。时任雍亲王的胤禛得知此事后,对李卫敢于直言、不惧权贵的作风十分欣赏,从此李卫的名字在胤禛心中留下深刻印象。1722年,胤禛即位为雍正帝,在怡亲王允祥的推荐下,李卫开始崭露头角,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2、治盐有方,成绩斐然
雍正刚坐稳江山,便召见李卫,经过长谈,他欣然向云贵总督高其倬表示:“李卫是非常出色的官员,尔等务必珍惜他的才能。”不久,李卫被任命为正四品云南盐驿道,主管云南盐政。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和国家重要财政来源,一直是历代帝王关注的重点。雍正把盐政重任交给李卫,体现了对他的极大信任。李卫亦不负所望,短短八个月内,不仅填补了云南盐政亏空,还增加利润三万余两。雍正得知后大为振奋,特意鼓励他说:“一切大胆去做,朕来撑腰。”1724年,年仅36岁的李卫升为云南布政使,次年又晋升为从二品浙江巡抚,兼管盐务。浙江盐政与云南不同,前者官商勾结严重,私盐横行。李卫上任后,强化缉私力量,暗访当地私盐大户沈氏,最终将其一网打尽,私盐销路大幅萎缩,官盐销量翻倍增长。雍正极为欣喜,迅速将李卫提拔为从一品浙江总督,并破例允许其兼管巡抚事务。短短五年,李卫由“捐官”变为手握实权的一品大员,这样的升迁速度,堪称大清罕见。雍正也曾公开称赞:“朕最喜欢的督抚,仅鄂尔泰、田文静与李卫三人。”
3、缉匪立功,筑堤护民
李卫作为雍正三大宠臣之一,除了盐务缉私,还在侦查盗匪与修筑海塘方面建树突出。1728年,雍正命其负责江南七府五州的盗贼整治。当时江南匪患严重,且官员与盗匪勾结,欺压百姓。李卫调查发现江南督臣范时绎等人与盗匪头目甘凤池私交甚密,李卫奏请清除朝中害群之马,随后借助漕帮力量迅速平息盗匪,仅一年内便实现江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雍正对此赞誉有加:“论缉捕盗匪,李卫当之无愧第一。”此外,李卫还承担修筑海塘的重任。浙江临海,海塘年年修复,却年年受损,耗费巨大。李卫实地考察后,建议修改方案,并动员乡绅自筹资金,成功完成防潮工程,保护了无数百姓。凭借这些成绩,李卫不仅赢得口碑,更得雍正加倍信任,雍正多次号召群臣效法他,并称他为“国家伟器”,不仅是朕的功臣,更是朕的恩人。
1729年,李卫回京任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傅,三年后升任直隶总督,权力达到顶峰。尽管位高权重,他的性格却极为鲜明,甚至连雍正也时常无奈。李卫入仕特殊,不拘泥于传统读书人的文雅,而多了江湖人的直率和侠气。他写弹劾信时,反而主动给被弹劾人抄送,令雍正忍俊不禁又忧心忡忡。对上司,他直呼“老高”,显得极不拘礼;对下属则骄慢无礼,语言尖刻。李卫在朝中弹劾别人,也常被人弹劾,雍正偶尔感叹若几日没收到弹劾李卫的奏折,反而觉得奇怪。李卫先后与田文静、鄂尔泰闹翻,得罪了两位朝廷大员,但雍正了解他的个性,非但不怪罪,还为他开脱。正因如此,李卫在雍正驾崩时悲痛欲绝,几乎昏厥。
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继位。起初,乾隆仍让李卫担任直隶总督,兼管河务,采纳其多项建议。1737年,李卫在处理王公护卫与民争地案中秉公执法,获乾隆赏识,赐予稀有的团龙补服。然而,乾隆对李卫始终存疑。1738年12月,乾隆目睹李卫与太监嬉笑,便指控其“结交内史、欲谋不轨”,令其被交吏部处置。李卫急躁,旧疾发作,不治身亡,年仅51岁。乾隆虽如此,却病后仍肯定李卫功绩,撤销处罚,赐谥号“敏达”,并按总督礼葬之。
然而,四十年后,乾隆巡游杭州西湖,发现“湖山神庙”竟供奉李卫及十三位妻妾塑像。百姓为感恩李卫治理盐务、缉盗贼、筑海塘所为,世代祭祀他。乾隆大怒,命人毁掉塑像,批评李卫假借名义建庙,称其并非公正无私,只是仗宠行威。如此一来,李卫所有荣誉尽毁,被刻意贬为大清罪人。百姓心中有杆秤,李卫的神位竟保留四十余年,说明他在民间有真心的尊敬。乾隆对雍正三大宠臣之一的李卫,确实不公。
鄂尔泰死后十年,因侄子牵连被撤出贤良祠;田文静死后七年,其墓地被夷平;李卫死后四十年,被毁神像,遗迹荡然无存。平心而论,李卫虽不擅文墨,但才干出众。无论云南盐务,还是浙江巡抚,直隶总督,他都兢兢业业,成效显著。他性格张扬,行事我行我素,却能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活出自己的风采。如此人物,雍正为何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