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文化界的“翻案风”愈演愈烈,许多历史人物遭遇了贬低和重新解读,尤其是一些曾经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便成了其中的代表之一,他被批评为“穷兵黩武”和“军事文盲”,甚至有人声称他主导的蜀汉北伐,对曹魏毫无影响,甚至表示曹魏从未对诸葛亮重视。这些言论无疑是极为偏颇的,事实上,曹魏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以下几个事实便足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曹魏皇帝曹睿亲自出征。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陇右三郡,甚至逼得魏国的将领姜维投降,魏军在前线屡战屡败,曹魏朝野震动。在如此强大的威胁面前,曹睿果断决定亲自出征,前往关中地区亲自指挥作战,并调动了张郃、曹真等精兵猛将驰援。这是曹睿第一次亲自出征,充分体现了他对蜀汉北伐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诸葛亮的警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司马家族尚未崛起,曹睿依然是曹魏的实际掌权者,他的决策几乎等同于曹魏国家意志的体现。
其次,曹魏重用司马家族。曹操曾经警告过儿孙们,司马懿有着极大的野心和远大的志向,不能轻易交给他兵权。因此,曹魏的统治一直对司马家族充满戒备,尽管司马懿有着非凡的才能,仍只能忍耐潜伏。然而,随着诸葛亮屡次北伐,魏国的能征善战的将领逐渐减少,曹睿别无选择,只能冒着巨大的风险,任命司马懿负责西线的防御,抵抗诸葛亮的进攻。曹睿心知肚明,启用司马懿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掌控不当,可能反而会威胁到曹魏的统治。从这一点来看,曹睿被迫采取这种高风险的决策,正是因为他对诸葛亮的重视以及蜀汉北伐的严峻形势。
第三,魏国的君臣对蜀汉如虎似的畏惧。在司马懿接管西线之后,最初他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企图通过运动战与诸葛亮周旋,但很快就遭遇惨败。从此,司马懿便采取了“龟缩大法”,避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每当诸葛亮挑衅,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请求出战,但他总是以“千里请战”的方式向曹睿示弱,似乎双方心照不宣地达成了共识——“畏蜀如虎”。从兵法的角度来看,司马懿手握比诸葛亮更多的兵力,但他并没有发动进攻或分兵合围,而是采取了坚守防线的策略,充分展现了魏国对蜀汉的深深畏惧。这种“畏蜀如虎”本质上就是对诸葛亮个人能力的极度恐惧。
第四,曹睿的“报复性娱乐”。自从曹睿在226年登基以来,他一直在诸葛亮北伐的压力下日夜焦虑,尤其是在蜀汉不断进攻的局面下,曹睿始终生活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中。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这无疑是曹睿的一大喜讯。这个长期让他寝食难安的敌人终于去世,曹睿松了一口气。从那时起,曹睿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变得更加放松和享乐,频繁忙于大兴土木或游玩后宫。这一转变可以说是对长期压力释放的“报复性娱乐”,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曾给曹睿带来的巨大压力。
总结: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曹魏确实极为重视诸葛亮。更换一个角度来看,诸葛亮虽然仅仅拥有一个益州,却能够让整个曹魏如此重视,这本身便证明了他的非凡能力和影响力。正如一个国家被他国围堵时,会让外界看出其强大之势,诸葛亮的“被围堵”也正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强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