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读者互动,有位读者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他说,整个三国里,刘备表现的很无能,聪明睿智的诸葛亮为何还要一心辅佐他?而不选择实力更强的曹操。
文史君听后不禁一笑,要是觉得刘备无能,那就是还没读懂三国,根本不了解刘备。
首先,刘备一点不无能,他还很聪明、很有智谋,甚至诸葛亮都比不上他。
刘备会用人,知人善任,在诸葛亮与庞统、法正的安排上,刘备做的十分到位。
还有,刘备临终之际提醒诸葛亮,马谡不堪大用,最后街亭失败也证明了刘备的眼光和用人的独到。
刘备会笼络人心,不管是摔阿斗,还是与百姓一同撤退等,都表现出刘备高超的智慧和洞察人性的独到。
接下来说,诸葛亮为何要辅佐刘备,而不投曹操?以文史君之见,主要有三大原因:
1、实现自己的抱负
古代任何一位先贤,尤其是学富五车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愿实现自己伟大抱负和理想的。
如,商鞅、庞涓、申不害、韩非子、张良等莫不如是,诸葛亮亦不例外。
他知道刘备帐下少谋士,跟随刘备自己会有很强的话语权,那对实现自己的报负和想法至关重要。
而曹操帐下谋士众多,郭嘉、荀彧、贾诩、徐庶等等,太多了,自己要是追随曹操,不一定有出头之日。
那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
2、忠君思想
古人,尤其是有远大抱负的读书人,因为一直以来读的都是圣贤书,所以“忠君”思想很严重。
在诸葛亮眼中,刘备是皇叔,是汉朝刘氏后裔,辅佐他顺天道。而曹操算是篡逆者,名不正,言不顺,诸葛亮不屑辅佐他。
这一点,从诸葛亮怒骂王朗可以看出,在诸葛亮心中,一直将曹操视为汉贼。
另外,从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其中浓厚的“贬曹褒刘”可以看出,罗贯中也是忠君思想很重之人。
3、已做好“三分天下”的战略
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其实已经写好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
见刘备后,不过是给刘备的一次提案。
在此之前,水镜先生和徐庶应当都给诸葛亮打过招呼,刘备会找他,由此诸葛亮提前做的很充分,战略规划做的很到位。
等到见到刘备后,诸葛亮一气呵成地提完了自己的“方案”,直接得到了刘备赏识,拿下标书。
其实,表面看是诸葛亮为刘备打工,实际上是诸葛亮借刘备之手在实现自己的伟大战略和人生理想。
而曹操,就给不了诸葛亮这样的舞台,聪明的诸葛亮自然最后选择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