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合作协议的安排,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成为新的抗战力量。这一改编后的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12个团,此外,还有师部直辖的独立团和教导大队,总兵力达到了40,000余人。
在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战士们大多是经验丰富、从血与火中磨砺出来的战士。尤其是红15军团,这支部队以战斗作风硬朗著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15军团作为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成为了八路军344旅的核心力量,隶属于八路军115师。
红15军团的成立较晚,由徐海东将军领导的红25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合并而成。1935年,合并后军团长由徐海东担任,副军团长由刘志丹担任,带领这一军团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奋勇作战。随着抗战的爆发,红15军团改编为344旅,成为八路军的重要一员。即便344旅的名气可能无法与386旅相提并论,但它涌现出的五大名将,在中国战争史上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中,第一位大名将就是徐海东,他担任了344旅的旅长。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海东便是红军中的主力战将,曾任红25军军长和红15军团长。抗战爆发后,徐海东率领344旅参与了平型关战役,成为前线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平型关战役结束后,他随少奇同志继续向华中挺进,并转战至皖东,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然而,1940年1月,徐海东因病倒在第一前线,之后进入养病阶段。因此,1940年后,徐海东几乎告别了第一线的战斗,直到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依然在养病中度过。尽管如此,他在战史中的评价依旧极高,被誉为虎将和出色的领导者,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荣获大将军衔。
第二位重要将领是黄克诚,他担任了344旅的副旅长。黄克诚原本是红15军团的成员,如果刘志丹没有牺牲,他很可能会在344旅成立时担任副旅长。但历史的安排让黄克诚继承了这一职务,成为了该旅的重要人物。黄克诚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众所周知,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各部并没有设置政委一职,是黄克诚向最高指挥部提议恢复这一职务,经过多方考虑后,指挥部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在抗战中期,黄克诚带领部队挺进华中,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培养出一支具备艰苦作战精神的队伍,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上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继续担任了后勤部部长、副国防部长和副总参谋长等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第三位名将是刘震,他曾担任344旅第688团的政训处主任。虽然当时刘震担任的是文职岗位,但他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成为了战场上的重要指挥员。刘震因得到了黄克诚的赏识,被提拔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后来,他成为第二纵队的司令员,这支部队在东北战场上屡战屡胜,成为了野战军司令员林总极为倚重的尖刀纵队之一。1948年,第二纵队改编为第39军,刘震继续担任军长,指挥该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多次胜利。1955年,刘震被授予了上将军衔,第39军也因此成为我军的王牌部队,战功赫赫。
第四位将领是吴信泉,他曾担任第688团政训处副主任。在抗战时期,吴信泉虽然担任的是政训职务,但他同样是一位具有非凡作战能力的将领。吴信泉在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人民志愿军第39军入朝参战,屡次打胜仗,尤其是在云山战役中首次击退美帝军,极大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随着战局的推进,吴信泉继续指挥第39军解放平壤,并在第三次战役中成功占领汉城,令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深感忌惮,称吴信泉为“可怕的人”。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他在敌人心中的恐惧与威慑力。1955年,吴信泉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军队的英雄人物。
最后一位名将是韩先楚,他曾担任第688团的副团长。韩先楚作为344旅的五大名将之一,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尤为突出。虽然他获得的军衔比徐海东和黄克诚稍逊一筹,但他在战术指挥上的成就堪比任何高级指挥员。韩先楚凭借过硬的指挥能力,屡次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被誉为卓越的战术家,在军队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