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曾是曹操最为信任的大将之一,而他的姨夫,曹操,更是赫赫有名的枭雄。可以说,夏侯霸的家世注定了他在曹魏政权中将拥有不小的地位和声望。然而,随着曹魏政权发生变化,夏侯霸的命运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曹魏政权易主之后,夏侯霸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最终他竟然选择了投降蜀汉。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父亲夏侯渊正是在蜀汉的手中丧命。那么,夏侯霸为何会做出如此决绝的选择呢?
这一切的转折可以追溯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汉中之战。那年,曹操的征西将军夏侯渊在与蜀汉的黄忠激战中不敌,最终被杀。此战,蜀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失去了汉中,还令曹操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将,而这一位战将与曹操有着深厚的关系。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族弟,而且与曹操早年共同打下了基业,对于夏侯渊的死,曹操深感痛惜,甚至承诺会照顾夏侯渊的家人。
夏侯霸作为长子,肩负起了父亲去世后家族的重担。在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后,夏侯霸立誓要为父亲复仇。自幼耳濡目染,他继承了父亲的武艺,尤其在骑射和刀法方面都有过人的天赋。在这方面的训练让他很快就能与父亲比肩,不仅如此,凭借他杰出的武艺和显赫的家世,夏侯霸迅速在曹魏政权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曹魏两代皇帝的重用。曹操死后,曹丕登基,立即重用夏侯霸,并封他为偏将军,派遣他与蜀汉作战。曹丕的继位使得夏侯霸在朝中的地位愈加稳固,而在曹叡即位后,夏侯霸被封为右将军,继续承担与蜀国作战的重任。夏侯家与曹家的紧密关系,使得他们在曹魏政权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几乎无人能撼动。
然而,局势发生了剧变。司马懿发动政变,趁曹爽陪伴小皇帝曹芳祭祖时,成功掌握了整个曹魏的军政大权。在司马懿的高压下,曹家宗亲彻底失去了话语权。司马懿通过“洛水之誓”巧妙地策反了曹爽,最终将曹爽满门抄斩。随着曹爽的倒台,司马懿将矛头指向了曹魏其他有权势的家族,尤其是夏侯家。尽管司马懿已经掌控了朝堂,但他深知手中没有兵权是无法稳固权力的,因此迅速采取行动,将夏侯玄召回京城,企图削弱夏侯家在军中的影响力。夏侯玄,曹爽的表弟,且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最终被司马懿的心腹郭淮取而代之,完成了司马懿的权力布局。
尽管夏侯霸与夏侯玄同为夏侯家中重要人物,但夏侯霸比夏侯玄成熟得多,早已意识到司马懿的野心和对夏侯家未来的威胁。夏侯霸清楚地看出,司马懿一旦获得绝对权力,必定会对夏侯家下手。面对权力斗争的加剧,夏侯霸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逃离魏国,前往蜀汉投降,为蜀汉的江山出力。
早在当年,夏侯霸就曾劝过夏侯玄与他一起投降蜀汉。夏侯霸认为,曹操去世后,魏国政权的基础已经不稳,两家如若继续坚守魏国,最终必定会走向灭亡。而蜀汉的姜维,曾是魏国的将领,夏侯家与姜维之间也有过一些交情。更重要的是,蜀汉的地理位置让他们能够很方便地进入,而东吴远在一方,若要投奔东吴,远行千里是极不现实的。再者,夏侯家在蜀汉并非没有支持者,刘禅的皇后正是夏侯家的亲戚,张飞的妻子也是夏侯家的人,因此即使投降蜀汉,刘禅也会优待他们。
然而,夏侯玄并未采纳夏侯霸的建议,直言自己不能因为生死存亡而投降敌国。最终,夏侯玄因其坚持骨气未能与夏侯霸一道投降,而是选择了回魏。可惜,夏侯玄的坚持未能保全家族,在司马懿死后,夏侯玄最终被司马师所杀。夏侯霸未能见到夏侯玄的最终结局,不禁让人猜测,夏侯玄在临终前是否曾后悔未听从长辈的劝告。
夏侯霸的选择并非没有深思熟虑,魏国已不再是曹家所创造的那个帝国,司马懿的权力野心早已超越了曹魏的控制,而夏侯家也失去了曾经的庇护。面对司马懿逐步清除异己的行动,夏侯霸最终决定投降蜀汉。此时的他已年过六旬,但依然能清晰看到未来的路。蜀汉给了他一个新的希望,而刘禅对夏侯霸的优待也使得他在蜀汉的生活变得相对安稳。
最终,夏侯霸选择投降蜀汉,决定与蜀汉共度余生,为蜀汉出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刘禅对夏侯霸的关怀也让他心生温暖,尤其是在得知自己与蜀汉的深厚渊源后,夏侯霸心中充满了安慰。毕竟,魏国已经变了样,他与其纠结于过去的恩怨,不如接受眼前的现实,为蜀汉效力,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