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15日,38军112师成功突破敌军江防,夺取了南岸的将军帽山阵地。这一战略性胜利意味着,宜昌的敌军已经被四野的部队三面包围,而敌人的渡江退路也被38军牢牢封堵,局势对敌军愈加不利。
当晚,敌军宜昌防线的124军军长赵援得知江南岸的阵地已被四野部队占领,顿时心头一片冰凉,深感灭顶之灾迫在眉睫。他急忙抓起电话,拨通了第2军军长陈克非的电话,语气急促地说:“克非兄,形势不容乐观,敌人已经突破了我们防线,我们必须马上行动,带着部队过江,一旦共军烧掉了船只,就再也没机会了。你那边能坚持多久?”
陈克非回答道:“我们能撑两天,但也到极限了。我同意,咱们今晚撤退,守不住了。共军的攻势太猛,我们曾经和共产党有过恩怨,现在不走就晚了。你赶紧通知宋司令,要求15军和79军在南岸支援。南岸形势不明,我不敢冒险直接进长江。”
提到宋希濂,赵援略带迟疑地说道:“我和15军刘军长之间有些陈年旧怨,怕他不愿配合。现在我们俩如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得一起求援。”
陈克非略显无奈:“那就只有这样了。”
两人商定后,联手发报给宋希濂,接着宋希濂迅速联系了15军军长刘平。
“刘军长,我是宋希濂,三斗坪阵地现在掌握在你手里吗?”
刘平答道:“暂时在我手里,但我已经准备按照命令撤回一个营,准备和其他部队一起向西转移。”
宋希濂焦急地说:“再撑一晚,赵军长和陈军长今晚就要过江,你必须接应他们。”
刘平有些不耐烦地回道:“赵军长号称飞将军,他飞过长江应该没问题。”
宋希濂不想再谈旧事,语气严厉地说道:“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别再纠结过去的恩怨。我们得为大局着想,如果你不出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刘平终于答应:“好吧,我服从命令。不过,我最多能派一个营留下,无法再派更多人了。如果情况急迫,那边的兄弟也只能听天由命。让他们快点行动,我的营长可是个好手,我不希望他白白送死。”
宋希濂答应道:“尽量让他们坚持,但如果被敌人压制,你不用负责。”
挂断电话后,宋希濂深深叹了口气,心情依旧沉重。转向副官说道:“赶快通知15军和79军加快速度,四野的主力部队已在渡江,通知2军和124军,务必在今晚向三斗坪突围,15军会在那接应。如果今晚不能撤,明天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与此同时,四野13兵团指挥所的程子华司令员也在关注着宜昌的动向。他忽然意识到,虽然已经追击敌军及时,捉住了宋希濂手下的两个军部和一个旅部,但依然不能掉以轻心。他对参谋说道:“立即通知47军,要求他们严密监视宜昌敌军的动向,敌人已经向西撤退,这股敌人绝不能放走。”
正当程子华紧张部署时,陈克非又打电话给赵援,商量撤退事宜:“赵兄,今晚我们撤退,不要通知前线部队了。如果前线有任何动静,我们渡江就会遭遇困难,必须统一行动。”
赵援也表示认同:“正是如此。我们这次只需两位军长一拍即合,把东西北三面的部队都丢下,速度要快。”
然而,由于未能及时通知前线部队,四野47军一线的指挥官认为敌军已经是瓮中之鳖,因此对敌军的监视松懈,直到命令下达的子夜时分,敌人已经撤退了两批。等到敌军一线开始撤退时,47军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此时追击和炮击都已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后一批敌人渡过长江。
16日凌晨3时,47军终于进入宜昌。虽然解放了这座城市,但由于敌军采取了断臂求生的策略,主力部队已成功脱逃。47军军长曹里怀对此十分愤慨,怒斥道:“敌人真是狡猾得很!赶紧追!”于是,47军和38军等部队迅速展开了对敌军的追击。
《十大王牌军》一书,出版于中共党史出版社,详细记录了宜昌之战的全过程。书中不仅讲述了解放军的英勇战斗历程,还描写了其杰出将领的卓越指挥,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