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大明王朝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但明朝的宗室成员和忠诚的大臣们并不甘心承认这个事实,他们依旧试图维系皇室的延续,扶持宗室后代继续称帝,成立了南明政权,对抗清朝的入侵,心中怀抱着政权终将复兴的美梦。可惜,这种梦想终究只是虚幻一场。
在南明短短几年间,接连更替了三位皇帝,最终皇位落到了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手中。可是此时的南明早已名存实亡,朱由榔不过是硬撑着这一残余的皇权罢了。清朝则派遣了当年归降自己的旧臣吴三桂,带兵剿灭南明残余。面对步步紧逼的吴三桂,朱由榔愤怒地质问了他三个问题,没想到竟令吴三桂无言以对。那三个问题究竟是什么?
朱由榔确实是正统的皇室后代,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父亲是万历皇帝的第七子朱常瀛。原本,他与皇位的继承几乎毫无关联。更何况,朱由榔还是朱常瀛的第四个儿子,距离皇位更是遥远。然而在南明那个内外交困、内斗不断的局面下,人们并不真的需要一个有能力统领大局的皇帝,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象征身份的代表。
于是,朱由榔凭借着皇室身份,被草率推上皇位。人们选择他,一方面因为他身份正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性格软弱,便于臣子们操控。据当时记载,朱由榔的父亲朱常瀛被认为最像万历皇帝,而朱由榔又是最像他父亲的儿子。这不仅仅是相貌上的相似,更多的是性格上的传承。万历帝本人极为厌烦政务,甚至三十年不上朝,而朱由榔同样继承了这一特点,不喜欢麻烦。
在还只是皇孙时,这种性格无伤大雅,但当他被迫成为皇帝时,这种软弱就成了致命缺陷。加之他自身经历坎坷,性格更加怯弱。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攻占了他父亲封地湖南衡阳,朱常瀛的长子和次子都遇害,朱由榔只得带着弟弟逃难。途中,他还与家人走散,被起义军抓获,险些丧命。幸好被忠臣救出,这段惊险逃亡经历给朱由榔留下了深深的阴影,造成了他性格上的软弱易欺。
正是因为他这样一个好掌控、软弱无力的皇帝,南明的臣子们才能在皇权名义下为自己谋利。然而朱由榔的软弱和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注定了他的皇位不稳。朱由榔即位后采用“永历”年号,而他本人也得了个讽刺的绰号——“走天子”。这绰号来源于他的逃亡生涯,身处乱世,身为皇帝却只能四处奔逃,难以掌控实权。
朱由榔即位时,南明政权已退守广州一带。但连这块最后的据点都岌岌可危,他只能开始漫长的流亡生活。南明朝廷先后逃往广西、云南,苟延残喘。朱由榔屡次被当地割据势力软禁,成为他们要挟南明的工具。尤其是永历五年,他被孙可望囚禁在贵州长达三年,孙可望意图逼他承认自立为王。
永历八年,朱由榔的大臣吴贞毓忍无可忍,密令将军李定国前来护驾。但计划败露,引发孙可望愤怒,孙将吴贞毓等十余名大臣斩杀。幸好李定国及时赶到,成功救出朱由榔,护送他逃至云南。然而此举激怒了孙可望,他最终选择向清朝投降,提供云贵地区的军事情报以保全自己。
清军得知云南的具体军事情况后,迅速展开进攻,云南很快失守。永历十二年,清廷任命吴三桂出征云南,剿灭南明残余势力。在兵力悬殊的压力下,南明残余快速溃败,朱由榔再次流亡,辗转云南各地,最终不得不逃亡至缅甸。
当时缅甸国王莽达收留了朱由榔,但清军并未善罢甘休。吴三桂率军追击至缅甸,要求缅甸交出朱由榔。莽达本不愿妥协,但其弟莽白权衡形势,担心缅甸遭殃,发动政变夺位,继承王位后又发动“咒水之难”,清除所有保护朱由榔的侍卫和大臣,最终将朱由榔交给吴三桂,以换取缅甸的安宁。
经过数十年流亡,朱由榔终于落入清军手中,南明政权也彻底终结,再无翻身之机。被捕后,朱由榔见到了吴三桂,面对这个昔日明臣却为保命归顺清朝的叛将,朱由榔内心涌起前所未有的愤怒与羞辱。
他直视吴三桂,严厉质问:“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不是大明臣子吗?为何甘愿做汉奸背叛君主?你可曾问过你的良心安在何处?”这番话深深刺痛了吴三桂的内心。虽得清廷优待,身为汉人却成了汉奸,剿杀同胞的痛苦让他难以释怀。
吴三桂内心充满自责,却又无力回头。他跪倒在地,面色苍白,长时间无法起身,最终被手下扶走离开朱由榔所在的牢房。尽管如此,现实使他无法放过朱由榔。押解朱由榔回云南昆明后,吴三桂立刻下令处死朱由榔及其他明室宗亲。朱由榔被处刑的那座山坡,后来被人称为“逼死坡”,成为缅怀亡国皇帝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