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是令张居正最心寒的学生,却救了张居正全家性命,预言明朝灭亡
创始人
2025-09-14 15:04:43
0

《——【·前言·】——》

张居正看上了于慎行,提起来像捧自家亲子,最后却落了个反目成仇。

一个拿权夺势,一个挺身而出。

世人说恩怨情仇,可这中间,到底谁成了救命恩人?

师生相知与“夺情”决裂

万历初年,张居正刚握权不久,改革搞得紧,皇帝年幼,大臣不服,朝堂动荡。

张居正急着找人用,挑来挑去,看中了个年轻人,叫于慎行。

二十四岁中进士,进翰林,一肚子学问,文章利落,性情稳重。张居正瞅得准,把他安进翰林院编修,又拉进《明会典》的修撰组。

那是朝廷最重的事之一,没信任不可能碰。

张居正在朝堂上说话不绕弯,公开夸:“若朝廷皆有慎行之风,国事何至于此?

一句话,把于慎行抬到风口上。别人要爬十年,他一年走完。

张家门下,文官出身的,于慎行排前头。

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朝规明文写着,父丧三年,得辞官守制。

张居正不肯,理由是国事未完,自请“夺情”留任。这是踩着祖制玩政治,朝廷炸了锅。

文臣读的是儒书,讲礼讲孝,张居正是改革派,搞“夺情”这种事,谁站出来反对就是撕破脸,偏偏,于慎行站了出来。

那年,于慎行才三十,朝中名气不小。

他联络吴中行、赵志皋等几位清流之士,联名上疏,劝张居正守孝。

话说得不重,内容却直,张居正震怒,亲自问:“子吾所厚,亦为此耶?

这是试探,也是警告。意思摆明:你是我提拔起来的人,现在也来拆台?结果,于慎行回得更绝:“正以公见厚故耳。”

张居正没再多说。当天起,于慎行请病告归,去了老家谷城。三年没露面。

这一下,恩变仇,提携变质疑。朝中流传张居正记恨他,虽然没贬职,但很多事从此绕开了。

这个“夺情”,成了两人命运的分水岭。

张居正身后清算与于慎行的救赎

1582年,张居正病倒在家,几日后去世。刚咽气没多久,万历就翻脸。

皇帝长大了,不想受人管,张居正压他十年,心头积了火,死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算。

革职查办,削藩废法,抄家灭门,雷霆万钧。刑部右侍郎丘橓带着圣旨,进了张府。

张家金银器皿全被搬空,账本、书信一卷卷封存,儿子张敬修遭严刑拷打,不堪受辱,自缢身亡。

消息传得飞快。朝中人要么闭嘴,要么冷笑。没人替张居正出声,连旧日门生都装聋作哑。

这时候,于慎行出手了。

重回朝中,他一封信送给丘橓,话写得平,却句句藏锋。“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

不止如此,还另写奏疏,直接递进皇宫,字里行间全是提点。

张居正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殚精毕智,勤劳于国家。”这不是帮他说话,是给皇帝找台阶下。

万历心里明白,张居正虽跋扈,国有今日,少不了他的力。杀子毁宅,算了;株连全族,难看。

最后,张家保住了,老太太没被迁出,存下百口性命,还赐水田百顷。

丘橓放缓手脚,万历不再追查,风声也渐停。

朝里不少人惊了。于慎行不是反过张居正?怎么转头救他家人?

这账得翻到“夺情”前。那年两人翻脸,是因礼制分歧,不是私仇。

于慎行为礼直言,不代表背恩。张居正再有错,死后人命仍要救,他不动口头情,不讲旧日亲疏,一封奏疏救了一族人。

这个世道,能站出来劝你守孝,也能站出来保你母亲不流落街头的人,算真君子。

经济改革与明朝兴衰预言

于慎行复出后,职务节节上升,兵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一路做上去。

可这人做官少说话,动笔却敢写。万历年间,国库吃紧,朝廷为省银子,出了一道道“禁奢令”。

民间穿丝戴金的,全归了不守节俭;酒楼茶馆一片冷清,行商走贩也难得喘气。

于慎行不认这套,写奏疏反对,话讲得直接:“节用,当在朝中,不在民间。”他提议取消多余禁令,不查民俗,不逼百姓。

他不信官能替百姓省银子,只信百姓自己能做主。

“藏富于贾”这话,就是他提出来的。

意思很简单:商贾的钱不能怕它多,得让它流通。朝廷收税收银,可市场才出效益。若一味死控民间财富,钱不会跑,日子也难过。

这年头谁敢说这种话?商人被踩了几百年,怎么能成富国之本?可他敢写,也敢往皇帝桌上送。

不少人拿这观点和后来的罗斯福“以工代赈”比,虽隔几百年,意思却搭。活经济,拉内需,稳人心。

写政务归写政务,他还有一大本自家笔记,叫《谷山笔麈》。

这书不像奏章,记得琐碎,记得真。家乡干旱,农人翻地翻到吐血;江南市镇货卖不掉,商户扛债逃走;运粮路上遇贪官,百姓啃树皮过年。

他写得不华丽,句句砸地。

有一段,写得最狠:“朝廷不从商业收税,必转嫁农民。”话里藏着刀。

税收要来,钱不从商人来,那就只有种田人扛。

这预言后来应了。万历年后期,军费开销不断,白银流失,商税收不上来,只能加重田赋。

东南饥荒,西北流民成群,最终明朝崩于基层。

他早看出来,却没机会改。

晚年著书与政治生涯终结

到了晚年,于慎行几次被贬,几次又被召回。三上三下,官帽戴戴摘摘,心也淡了。

他不再求仕,回到谷城老家,闭门读书写稿。每日清晨烧茶开卷,夜里借灯抄写。

几年下来,写出两本重头书:一本是《读史漫录》,一本是《谷城山馆事宜》。

《读史漫录》是杂记,却不乱。专挑史书漏洞、朝政秘闻、典章旧制,一件件翻出来讲。字里没有阿谀,没有仇怨,只讲因果。

《谷城山馆事宜》则更生活。柴米油盐,地方赋税,药引酒方,连乡下花生几文一斤都记得清楚。后世说它是“晚明生活全书”,不是夸张。

他没写自己,字里却都带着那人影子。

写朝堂风波,透着清醒;写民间饥寒,带着悲悯。张居正那一段,他只一笔带过:“昔年友人,计深权重,终殁名薄。”

1607年,病卧床榻。弥留之际,左右问他有什么话交代。

他只说:“吾不能报国,然而争不为长。”

年轻时,敢上奏直谏;中年时,替仇人求情;晚年后,不问官场,笔耕不辍。

一生虽几经波折,却守住了“慎行”二字。

朝中人多有污名,他身后却少人指责,史家称他“有明一代之完人”,不是虚词。

官场上他做过人臣最难的事——直面师恩与礼法冲突;人情上他做过最重的一件事——救回敌人一门老小;笔下他说了最敢说的话——批天子,议商税,点时弊。

张居正死得重,却也死得不孤。

百年后,朝中重修国史,张家功绩被记入《明史》,多亏一个人当年不计前嫌。

这个人,姓于,名慎行。

参考资料:
1. 《明史·张居正传》,中华书局,1974年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华书局,1983年

相关内容

原创 ...
西北大地上,有一座历经千年仍光彩夺目的文化古城——西安。作为陕西省...
2025-09-14 13:42:08
原创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火车站往往象征着城市的现代与宏伟。高铁飞驰如风...
2025-09-14 13:42:07
原创 ...
在广东省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韶关。它宛如岭...
2025-09-14 13:38:38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最近我来到广东省云浮市的新兴县游玩...
2025-09-14 13:38:23
(走进中国乡村)从“晒秋”...
中新社 合肥9月14日电 题:从“晒秋”到“售秋” 皖南古村文旅焕...
2025-09-14 13:37:50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广州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2025-09-14 13:37:32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商业活力...
2025-09-14 13:37:05
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主任蔡嘉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三天...
2025-09-14 13:36:55
原创 ...
1942年,凌少农为了购买布料与日本商人接洽,面对对方疑惑的目光,...
2025-09-14 13:34:17

热门资讯

体育|2025天津西青半程马拉... 当日,2025西青区半程马拉松在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鸣枪开跑。 9月14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
与服贸会交相辉映 霹雳风暴席卷... 9月13日晚,伴随着全场倒计时的呐喊,第十七届北京市体育大会街舞(霹雳舞)比赛暨第七届舞士归来霹雳舞...
中世纪的趣闻、造谣与宣传 西蒙·特伦特(1472 年 – 1475 年 3 月 21 日)是意大利特伦托市的一名基督教男孩,他...
原创 到... 16世纪至19世纪,是被广泛认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三百年。这段时期为何如此重要呢?让我们一起来探...
原创 北... 陈尧佐是宋太宗端拱元年进士,广泛活跃于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生平跨越了北宋王朝的建立与巩...
原创 团... 1949年,沈阳解放之后,胡继成作为东野第二纵队第四师的师长,开始考虑调离他的老部队,寻求在其他纵队...
咸丰帝夺得皇位的内幕 清朝,这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封建王朝,其皇位传承往往伴随着诸多故事与争议。咸丰帝的即位,...
原创 割... 在笔者此前讲解了滇军第三军朱培德的历史之后,今天应广泛读者的要求,我们将聚焦滇军中最为人熟知的力量—...
明代《坐隐图》迷局:看刻书者如... 万历时期(1573-1620)私人刻书成为时代的主流,书籍的文本形式和图像功能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原...
原创 十... 文 |蒋冉Jiang 编辑 | 蒋冉Jiang ——·前言·——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与伊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