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无疑是三国早期最为强大的对手之一。他不仅掌握了当时最大的势力,拥有人数众多的军队,也聚集了许多卓越的将领,可见其心中必然藏有野心。否则,他不会得到如此众多能人志士的支持与辅佐。那么,如果在消灭了十常侍之后,董卓能够全心全意地支持汉室皇帝,是否会使天下诸侯停止增强自身势力的野心呢?
可以说,董卓只是当时众人争抢权利的一个借口。在汉朝的后期,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已然显而易见,再加上黄巾军的四处作乱,许多有野心的人都嗅到了机会的到来。董卓便是其中外显之最,他在黄巾军的动乱中脱颖而出,凭借出色的战功被封为一方刺史。随后,他迅速采取果决行动,铲除了十常侍,暂时稳定了动荡的大局。
尽管董卓身为外臣,却在京城中长期逗留,显然并不合适。无论他对汉室皇帝采取何种态度,都必然引起他人的不满与反感。当时袁绍和曹操都在京城任职,董卓的存在加速了他们的成长与壮大。董卓在处理政务时犯下了不计其数的错误,最显著的便是利用“阴险手段”杀死了丁原,甚至还想要对卢植下手,最后更是企图废除少帝刘辩,接连不断的动作让世人瞠目结舌。
如果董卓能够用心辅佐刘辩,或是对自己拥立的刘协倾注更多心血,天下人是否还会聚集起十八路诸侯来反抗他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便他试图扶持刘协,仍旧会触碰到许多人的利益。在他掌控政权的过程中,大将军何进昔日的忠实门徒们如何能接受这一切?他们原本拥有光明的未来,现在却被董卓的专权所笼罩,心中自是充满了懊恼、怨恨与焦虑。即便董卓辅佐少帝刘辩也难逃此局。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刘辩的权势是何进所建立的,终究是难逃被取代的命运。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以及斩断束缚自己的桎梏,董卓果断废除了刘辩。刘辩在位之时,早期的大臣便有较大的机会升迁,而在刘辩被废之后,何进的门徒们无疑是最失望的,同时,像袁绍、曹操等人也怒火中烧。
刘协则成为了这一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然而矛盾早已潜伏,刘协的地位在众多权臣眼中并不被认可。或许这便是无人争夺“天子”之位的原因。董卓的出现与行为,直接加剧了原本就日渐剧烈的矛盾,使得天下诸侯毫无后顾之忧,开始了壮大自身势力的进程。即便只是一方的太守,手下也能拥有上万士兵,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而这一切皆源于黄巾军的叛乱。
逐渐地,天下诸侯的信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从起初的勤王变成了相互攻伐,彼此征战。实际上,董卓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仅仅是一个催化剂,即便没有他的出现,这一切也终将发生,只不过是反应的速率有所不同罢了。
董卓的势力可以说是庞大而雄厚,文臣武将也各具风采。他能在无血较量中轻松击败丁原,便足以见其力量之强大。如李儒、贾诩、李傕、郭汜、华雄、张济等人,缺乏内在崩溃的支撑,众诸侯欲与之抗衡则难如登天。董卓死后,天下诸侯依旧没有停止彼此间的争纷,这也在印证着一个事实:即便董卓心系辅佐朝廷,甚至即使没有董卓的存在,天下诸侯依旧会拥兵自重,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