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9年,一封简短的信静静地放在桌上:“爸妈,对不起,我要为祖国做些事。”
白雪娇剪去长发,换上男装,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马来西亚槟城,登上返回中国的船只。她以“施夏圭”为化名,加入了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成为滇缅公路上四位女性机工中的一员。
一个从未尝过苦涩的富家小姐,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作出了如此决定?
白雪娇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家境优渥,父亲从事贸易生意,家庭成员众多。她自小聪慧过人,倍受宠爱。小时候的她,在家中是父母的骄傲,在厦门大学攻读中文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华文教师。那时的她,年轻且文静,日子安稳,面对那些充满活力的学生,她感到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满足。
然而,1937年南京的灾难改变了她的一切。
那一年,南京被日军攻陷,火海吞噬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南洋华侨通过报纸和广播得知了这一消息,白雪娇也被那一幕深深震撼。她看到一张照片,母亲怀抱着孩子,目光充满痛苦与无助。那一刻,她的内心仿佛被刺痛。她对同事说:“我必须做些什么,不能让这样的苦难继续发生。”
1939年,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在槟城招募司机和技术工人,计划通过滇缅公路为中国提供急需的物资。白雪娇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她知道这个决定必定会遭到家人反对,但她已经下定决心,决定先做了再说。
她悄悄剪去长发,化名“施夏圭”,写下简短的信:“爸妈,对不起,我要为祖国做些事。”信落下的那一刻,她便带着坚定的决心离开了家。
滇缅公路是抗战期间连接中国和外界的生命线,也被称为“死亡公路”。这条公路从昆明延伸至腊戍,全长1146公里,途经高黎贡山、怒江与澜沧江,地形崎岖,险象环生。
第一次踏上这条道路,白雪娇的心情复杂:既忐忑又充满责任感。她被分配到了运输队,开始驾驶装载弹药和其他重要物资的卡车,穿越滇缅公路,前往抗日前线。
那是她第一次执行任务。她小心翼翼地坐进驾驶室,双手握住方向盘,脚下踩着油门,浑身紧绷。车轮开始滚动,车队驶向蜿蜒的山路。在前方的急弯处,车身猛然晃动,白雪娇的双手迅速抓紧方向盘,稳住档杆,尽力保持车身的平衡。
副驾驶的领队大声提醒:“靠近山壁,减速!”
她遵从命令,紧贴山壁,视线紧锁前方。突然,路面出现塌方,碎石堆积在路上,阻挡了前进的道路。白雪娇立即踩下刹车,车轮瞬间打滑,车辆险些失控。
领队指挥大家下车清理障碍,白雪娇毫不犹豫地跳下车,用肩膀顶住卡车,防止它滑向悬崖。清理完障碍后,车队继续前行。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刺耳的声音,车身每一次晃动,都像是在挑战她的勇气和冷静。
当车队终于到达安全地带时,领队拍拍她的肩膀说:“第一次这么稳,做得不错!”
在随后的任务中,白雪娇逐渐适应了滇缅公路的艰险,她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地形,更要时刻提防空袭的威胁。
滇缅公路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日本的空中轰炸。日军的飞机频繁轰炸这条交通要道,试图切断对中国的物资支援。每一次出车,都可能会遭遇敌机的袭击。
有一天,白雪娇驾驶车队行驶在一片山谷中,车轮扬起尘土,缓缓向上爬坡。突然,天空中传来刺耳的轰鸣声,敌机迅速逼近,副驾驶的领队喊道:“敌机来了,停车!躲藏!”
车队紧急停车,大家迅速跳下车,纷纷跑向路旁的树林隐蔽起来。白雪娇跑进一片灌木丛中,趴在地面上屏住呼吸。敌机低空飞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空气颤抖。炸弹从天而降,连绵不断的爆炸声让山谷回荡。
硝烟渐渐散去,白雪娇抬起头,看到一辆卡车被炸成了碎片,车上的物资散落一地。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跑向受损的卡车,和战友们一起捡起仍然能用的物资,迅速转移。几个小时后,车队继续出发,白雪娇再次握紧方向盘,向前推进。
那一夜,她难以入眠。敌机的轰鸣声还在耳边回荡,硝烟的味道仿佛依然萦绕在鼻端。但她知道,自己必须继续前行,滇缅公路上的每一次运输,都是抗战胜负的关键。
任务结束后,白雪娇被派往四川成都的齐鲁大学学习,转而加入大学生抗日宣传队。从之前驾驶卡车运送物资,到现在为民众传递战斗故事、号召大家支持抗战,白雪娇的工作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一个地方,宣传队都会通过表演抗战剧目、讲述战斗故事等方式吸引群众,动员他们参战或捐献物资。
白雪娇站在队伍中,身穿朴素的布衣,举着简易的宣传画,声音洪亮地讲述着机工们在滇缅公路上的种种冒险,以及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一次,在一个村镇的演讲结束后,一位老农民挤过人群,拉住她的手问:“姑娘,我想去打鬼子,能行吗?”
白雪娇愣了一下,随即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只要有这份心,你就是英雄。”
老农沉默了一会儿,又低声问:“我家还有老母亲和孩子,不能远行,能否捐点粮食?”白雪娇笑着点头:“您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为打鬼子添力。”
她的宣传工作感动了无数人。有一次,在讲述滇缅公路日军轰炸的情景时,一位青年听得热血沸腾,立刻表示愿意参军:“我要和鬼子拼命,让他们知道中国人不好欺负!”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白雪娇,也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工作意义。为了激发更多人的热情,她和队友们创作了简单易懂、旋律朗朗上口的抗战歌曲,像《一颗米,千份力;一把米,万份心》这样的歌词,迅速在村镇中传播开来。孩子们在田野间唱起了这些歌声,抗战的希望和力量也在他们的歌声中汇聚。
战争胜利后,白雪娇回到了马来西亚槟城,时隔多年,重新踏上故土,看到熟悉的街道和忙碌的人们,心中感慨万千。她已不再是那个离家时的年轻女孩,而是一位历经战火、坚守信念的抗战英雄。
家乡的人对她的经历并不知情,只知道她是位沉稳干练的校长。她被任命为槟城华文大学校长,将抗战精神融入教育,鼓励学生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