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灭亡与藩镇割据密切相关,而这一局面始于安史之乱后的降将田承嗣的崛起。一般来说,割据一方的诸侯往往都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可田承嗣与众不同——他不仅是个“常败将军”,而且武力值低得令人惊讶。他被称为“降将”和“常败将军”,这些标签与“割据第一人”的身份似乎完全不搭,但田承嗣却凭借令人叹为观止的“组合拳”战略,将局势巧妙操控,甚至在屡次战败的情况下,仍能与大唐朝廷周旋,甚至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的传奇从安史之乱说起。尽管安禄山手下有众多猛将,田承嗣的名气却微不足道。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他被派往颍川,这个非关键战区,且那时他已经五十岁,年纪偏大。直到至德二年,田承嗣才被命令接替武令珣攻打南阳。南阳的战斗,成为了他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战。当时,唐军将领鲁炅刚刚遭遇失败,带着残兵困守南阳一年。士气低落,粮草匮乏,甚至连老鼠都能卖到四百钱。面对如此疲弱的唐军,田承嗣反而束手无策,攻城几个月未能突破,最终还是鲁炅主动放弃,田承嗣才“胜利”占领南阳。
但胜利的荣耀对他来说并不长久。田承嗣在追击鲁炅时反遭唐军反击,狼狈逃回,随后试图趁机攻下襄阳,却没有成功,最终不得不退守南阳。几个月后,随着唐军收复洛阳,形势不利于他,田承嗣便急忙派人送上降书,表示愿意改邪归正。然而,朝廷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冷处理,甚至没有回应他的降书。这让田承嗣非常失望,他决定不再等朝廷行动,而是再次叛唐,投奔安庆绪。
田承嗣的政治“切换”能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迅速改变阵营,毫不手软。随后,邺城之战爆发,由于内讧,唐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惨败,而史思明趁机杀死安庆绪,篡位成为伪燕的皇帝。田承嗣再次毫不犹豫地改变立场,迅速投向史思明,成为他的部下。
乾元二年,田承嗣作为史思明的先锋官“攻陷”洛阳。虽说这一战看似辉煌,实则洛阳已是空城,唐军早已撤退,田承嗣只是“占领”了一座没有抵抗的城市。史思明和史朝义对这位所谓的“将军”并不放心,于是将他安排在后方。然而,到了广德元年,随着叛军节节败退,田承嗣见形势不妙,又开始密谋与史朝义合作,甚至假装对史朝义忠诚,许诺保卫莫州,却在史朝义离开后,将史朝义的家人交给了唐军。
为确保自己的地位,田承嗣向仆固怀恩行贿,且与他及其他安史降将暗中结盟。通过这种政治手段,田承嗣终于出任魏博节度使,李怀仙、李忠臣和薛嵩也分别出任幽州、成德和昭义节度使。自此,史称“河朔三镇割据”,田承嗣借此一步步在朝廷内外站稳了脚跟。
然而,身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扩张自己的军力,不仅修整兵员,且强征募兵,迅速将魏博军扩充到10万人。他甚至组建了专门的护卫部队“衙兵”,这些部队的存在几乎等同于私人军队。这一行为无疑暴露了他的野心,事实上,他早已开始走上割据一方的道路。他甚至在自己的辖区内任命官员,完全不报给朝廷,税收也不交纳,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最为惊人的是,田承嗣居然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人建祠堂,并强迫百姓祭拜,试图从思想上断开河北人民与大唐的联系。这一行为虽然令人震惊,但唐代宗却未及时干预,可能是因之前的武将反叛让他心生畏惧,开始对田承嗣心存“宽容”。唐代宗甚至嫁女儿给田承嗣的儿子,以图拉拢他。面对唐代宗的软弱,田承嗣愈加肆无忌惮。
田承嗣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魏博,他觊觎邻近的昭义节度使薛崿的领地。为了扩大势力,他通过操控马使裴志清的叛乱,借口“援助”薛崿,成功占领了相州。唐代宗对此感到愤怒,下令要求田承嗣撤退,但田承嗣不但拒绝,还进一步攻占了多个州,彻底打破了唐朝的控制。
最终,唐代宗忍无可忍,决定对田承嗣采取行动,任命八位节度使组成联军讨伐田承嗣。尽管围困如潮,田承嗣依旧能够凭借过人的“跪功”和阴谋,成功瓦解联军。这一系列的反应,使得唐代宗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田承嗣的手段更是让唐代宗目瞪口呆。
在唐代宗的无奈与妥协下,田承嗣终于得以“洗白”并恢复了官职,甚至得到了允许带家属入朝的殊荣。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在背后暗中耍心机,甚至利用身边的亲信进行更多的“政治交易”。大历十四年,年逾七十的田承嗣去世,临终时,他将魏博节度使的职务交给了侄子田悦,强逼朝廷予以承认。
从田承嗣开始,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扩大,最终在大唐的内外夹击下,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局面,导致了大唐的衰落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