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与崛起,为什么后人只记得商鞅,而不记得李悝呢?
提到魏国的崛起,大家常常会提到商鞅的变法,但相比商鞅的广为人知,作为魏国变法主导者之一的李悝,似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
在谈到魏国崛起的历史时,有三个人不可忽视,他们分别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这三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贡献,他们的事迹才是魏国崛起过程中真正的关键人物。
这时,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魏国的强大不是李悝变法的结果吗?那么,为什么我们提到魏国崛起时,反而不是首先提到李悝呢?
这种看法显然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变法的核心在于执行。李悝确实为魏国变法奠定了基础,他编写了名为《法经》的变法大纲,提出了改革的总纲领。如果一定要说李悝是魏国强盛的起点,我也不反对,但他绝非是变法中最为关键的人物。
因为李悝的工作更像是搭建了改革的框架,却没有为其填充上具体的执行力和细节。而这项艰巨的任务,正是由其他三位人物完成的。换句话说,李悝虽然是变法的推动者,但真正能让魏国崛起的,是乐羊、吴起和西门豹,他们负责了改革的落地与执行。
首先,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时,有人曾提出异议,称乐羊的儿子正好在中山国,担心他会为了家族利益而徇私。中山国的国君也抓住了这个漏洞,将乐羊的儿子绑上城楼威胁他,如果乐羊不撤兵,就杀了他的儿子。然而,乐羊不仅毫不妥协,反而冷静回应:“如果你真要杀了我儿子,记得分点肉给我,我饿了。”最终,中山国的国君愣住了,甚至在听到乐羊吃儿子肉的事后,觉得自己已无生路,最终选择自杀。中山国因此灭亡。
接着是吴起,吴起原先是鲁国的大臣,但因得不到重用,他选择投奔魏国。魏文侯对吴起非常看重,尽管有些人指出他性格冷酷无情。毕竟当初齐国攻打鲁国时,吴起提出亲自带兵,但因为鲁国大臣们怀疑他会背叛,因为他的妻子正是齐国人。鲁国国君一度犹豫,但最终决定撤回任命,令吴起愤怒至极。于是,吴起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以此证明自己对国家忠诚。此举让鲁国上下惊恐万分,认为此人极为冷酷,不可信任。于是,吴起便来到了魏国,并被魏文侯任用。魏文侯的果敢决定,最终造就了魏国名扬四海的“魏武卒”,也让魏国牢牢压制住了强大的秦国。
最后是西门豹,魏文侯派他去治理邺城的水患。当地的士绅与神棍一直宣称,水灾的原因是河伯青春期未婚,需要人类献祭美女来平息洪水。这一荒诞的说法竟然被他们用来获取利益。西门豹一到邺城,便果断处理了这些神棍与士绅,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扔进了河里。他告诉他们,以后献美女不是给河伯,而是给你们这些祸害百姓的人。接着,他依照实际情况开渠疏导,彻底解决了水灾问题。
乐羊、吴起和西门豹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具备极大胆略与执行力的能人,且极为狠辣。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确认吴起杀妻的事情,但他显然是个极具能力的人,具备深厚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才能。而乐羊和西门豹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历史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毫不模糊。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要想巩固改革成果,单凭能人的执行力并不够。比如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恪几乎堪称完美的能臣,但由于性格过于柔和,最终未能有效巩固改革成果;而即便是明朝的朱棣,初时任用过一个叫陈瑛的狠人,专门铲除不服朱棣的大臣,但由于陈瑛仅擅长破坏而不懂建设,最终朱棣还是将其替换掉,选用了更有能力的纪纲。
回到魏国变法,商鞅的改革为何如此成功,而李悝的名字却鲜为人知?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魏文侯与秦孝公的环境不同。秦国在商鞅变法时,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局势,权力斗争异常激烈,商鞅的存在几乎是秦国改革的唯一选择。而魏国的改革则少了许多内斗的阻碍,魏文侯能够迅速发现和使用能人,把变法的执行交给乐羊、吴起和西门豹等人。
李悝与商鞅在能力上并无差距,甚至李悝在边疆的治理经验和军事能力都非常出色。但魏国不像秦国那样复杂,变法的执行工作早已有人接手,李悝更多的是作为幕后支持者,帮助魏文侯理清局势。因此,尽管李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真正能让魏国崛起的,却是那些能人执行者。
简而言之,李悝的作用更像是商鞅背后的“智囊”,而魏文侯的明智决策让一切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商鞅的成功依赖于他的亲自执行和权力支持,而李悝更多地是为魏国的变法提供了思路与政策框架,具体执行的任务则交给了其他更具胆略和行动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