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时间是1953年7月,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直到1958年才从朝鲜回国。这支部队主要隶属于第16军、第23军、第21军、第44军、第45军和第1军。这些志愿军部队在归国后,曾长期指挥他们的军长也获得了应有的军衔与荣誉,荣归故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那么,为什么这支中国人民志愿军会如此迟迟未归呢?他们的指挥官又是谁?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做出了哪些值得铭记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朝鲜最后撤离的那批志愿军,以及他们背后的历史。
1953年7月,在中、朝、美、韩四方谈判之后,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终于宣告结束。然而,金日成依然对朝鲜的安全心存忧虑。虽然表面上朝鲜半岛恢复了平静,但美军并没有立刻撤离,战后的朝鲜依然面临着潜在的威胁。了解到金日成的顾虑后,毛主席决定并不急于全面撤回中国的志愿军,而是决定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协助朝鲜人民重建战争摧毁的基础设施,同时确保民生稳定,并作为预备力量防范美韩的潜在军事威胁。
毛主席最终决定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第16军、第23军、第21军、第44军、第45军和第1军,作为最后一批驻守朝鲜的部队。
这些部队的指挥员分别由谁担任呢?最初,指挥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他曾是朝鲜战争期间彭德怀的得力助手。随着邓华被调回国内工作,杨勇接替了这一重要职务,成为新的志愿军司令员,负责全面指挥留驻朝鲜的部队,并着手策划后续的撤军工作。
杨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尤其是在1947年带领部队进入大别山,成功打响了战略反攻战役。他所指挥的第一纵队后来演变为第16军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杨勇先后在多个军区担任职务,并参与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1953年,他被任命为第30兵团司令员,投入到朝鲜战场。在朝鲜战争的最后两个月里,杨勇参与了夏季反击战和金城战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停战进程。
随着战场形势的逐渐稳定,杨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他在履行援建任务和有序撤军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55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于1958年带领最后一批志愿军返回祖国,随后被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并担任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阅兵式的总指挥。
尽管杨勇曾指挥过第16军的前身,但因其接手的是全局工作,他并未直接参与第16军的战斗指挥,而是将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得力助手——尹先炳。尹先炳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优秀指挥员,他尤为擅长精确测量地图,甚至可以通过手指直接测量,且准确无误,这一绝技在军中广为流传。凭借着过人的能力,尹先炳被任命为第16军的指挥官。
作为军事指挥员,尹先炳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堪称英勇,特别是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关键战役中,他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在朝鲜战场上,尹先炳指挥的第16军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虽然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未能迎来大规模作战机会,但他们依然在协助朝鲜重建国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由于尹先炳个人作风上的一些问题,他未能获得更高的军衔,成为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指挥官中军衔最低的一位。
另一支战斗力同样强劲的部队是第23军,这支部队最初由华东野战军的第三纵队改编而成,军长是钟国楚。战后,吴瑞山接替了钟国楚成为军长。吴瑞山在解放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参与了辽沈战役等一系列关键战役。1952年,吴瑞山与老搭档丁盛一同指挥第54军入朝作战,在朝鲜战争的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吴瑞山带领第23军完成最后的撤军任务,受到了周恩来的亲自接见,杨勇与他举杯庆祝,场面非常感人。
此外,第54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也值得一提,丁盛作为军长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讲到第21军,军长最初由滕海清担任,后由吴咏湘接任。吴咏湘在解放战争中曾参与解放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1950年,他被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副军长,并迅速升任军长,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尽管吴咏湘健康状况不佳,他依然坚守在朝鲜战场,直到1956年因病返回国内。遗憾的是,吴咏湘未能在战斗中获得更多的功勋,且早逝,享年仅56岁。
最后,我们要讲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军,军长是黄新延。这支军队不仅是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也是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部队之一。黄新延在解放战争中曾是贺龙的部下,参与了大西北的解放工作。1953年,他带领部队参与了临津江反击战,为抵御美军的进攻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黄新延带领第一军完成了最后一次撤军任务,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使命正式结束。
这一批部队的撤离,象征着中国为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宁做出了最终的承诺,也代表了中国坚守和平、不再驻军的决心。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真正进入尾声,也意味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已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