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魏国与蜀汉的多次冲突中,司马昭有一项特殊的忧虑,那就是邓艾是否会反叛。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他决定指派钟会进军成都,而卫瓘则被安排为监军,担任前线的指挥角色。司马昭对邓艾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邓艾手握重兵,若他不服命,很可能引发巨大的波动。于是,卫瓘在出发前便提前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确保此次行动能够成功。
卫瓘的智慧与果断
卫瓘,字伯玉,原是河东郡安邑县人,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儒学世家。高祖卫暠曾在汉明帝时期以儒士的身份著称,而父亲卫觊更是曹魏的尚书。得天独厚的家庭背景,使得卫瓘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他从小便以“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闻名,在官场上屡次晋升,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务。因为与司马昭同为河内人士,卫瓘成为司马家的心腹,担任了此次伐蜀的监军,责任重大。
然而,此行前往成都收押邓艾的任务却极为危险。卫瓘仅带着千余名兵马,若邓艾不从,显然这支小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为了确保成功,卫瓘巧妙地设计了一条计策:夜里悄然抵达成都,发布诏书要求邓艾及其将领按令赴会,若敢不出则诛及三族。卫瓘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将领之间的孤立无援,果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人性,顺利捉拿邓艾
在卫瓘发出诏书之后,邓艾旗下的将领们由于无法与外界沟通,纷纷选择了向卫瓘投降。到了鸡鸣时分,几乎所有将领都赶到卫瓘军营,唯独邓艾依然未曾露面。卫瓘确认局势已定后,迅速前往邓艾住所,将邓艾父子一并逮捕。尽管邓艾的部下感到了危机,但此时他们所能做的只是目送邓艾落入卫瓘的手中。邓艾刚被逮捕时,司马昭才刚刚给他加封为太尉,而此刻邓艾的命运却急转直下。
卫瓘见状并未急于行动,而是装作一副正在为邓艾辩护的模样,让邓艾的部下误以为他仍有余地。当邓艾的将领们前来要求营救时,卫瓘通过虚伪的奏章成功拖延了时间,最终成功将邓艾带走。这一举动为司马昭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而最大的受益者则是手握重兵的钟会。
钟会的野心与姜维的支持
此时,钟会已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临了。凭借手中二十万大军的控制力,再加上姜维等蜀军的支持,钟会决定主动出击,谋取魏国的大权。他意识到,司马昭父子通过一系列手段已经篡位成功,自己若能效仿,定能如法炮制,甚至在手握兵权的情况下一举篡夺帝位。钟会深知,这一切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能否掌握更多的军事力量。为此,他决心主动出击,企图在魏国历史中铸就自己的名字。
司马昭的警觉与钟会的决策
然而,司马昭对钟会的野心早有察觉。当司马昭知道钟会动了不轨的念头后,立即做出了反应。通过一封密信,司马昭下令贾充率军进入斜谷,进一步控制了钟会的行动。钟会在接到司马昭的命令后,心生疑虑,却仍然决定继续推进自己的计划。尽管他知道司马家早已为自己设置了重重障碍,但钟会并未因此退缩。
他的心腹姜维则极力鼓动他:“钟将军,放手去做吧!”这番话无疑为钟会提供了莫大的支持,最终促使他决定背水一战,伺机行事。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胜算在于手中的大军和蜀汉的脆弱,而他最重要的对手,司马昭,已经不再是不可一世的存在。
蜀汉将领的动摇与内乱
然而,钟会高估了自己的局势控制能力。尽管一切都似乎掌握在他手中,但魏军内部分裂严重,士气低落。此时,钟会的计划开始变得脆弱。他没有预料到,原本向他投降的蜀军将领们会重新聚集,发动起义。特别是在卫瓘的支持下,钟会原本稳固的局势迅速崩溃。蜀汉的将领姜维等人看到了复国的希望,积极向卫瓘靠拢,最终导致了成都的兵变。
卫瓘借此机会,以“欲擒故纵”的策略,成功鼓动了钟会手下的魏军发生内乱。此时,钟会的命运彻底掌握在了卫瓘手中。就在钟会未曾察觉时,卫瓘通过巧妙的手段将消息传至各军营,终于在兵变爆发时成功加以利用。
最后的结局:钟会的覆灭与卫瓘的获益
在成都的混乱局势中,钟会的最终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双双死于兵变之中,魏国的统治被彻底动摇。与此同时,卫瓘凭借自己在这场内乱中的关键作用,获得了极大的赏赐。司马昭任命他为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并赋予了更多重要职务,而卫瓘则开始在朝廷中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多个职位的担任者。
尽管卫瓘在短期内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但他知道,这份权力并非长久之计。毕竟,他当初借助陷害邓艾的手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敌人和竞争者死于非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卫瓘的命运,也许注定会与他曾经害死的人一样,遭遇命运的报应。
然而,无论如何,卫瓘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在这个权力斗争的时代,背后的一丝微小差距,也能决定最终的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