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7年8月,北京军区召开了一场重要的代表大会,经过投票选举,产生了三位新的书记,分别为第一书记陈锡联、第二书记秦基伟和书记傅崇碧。这三位领导各自担任着军区司令员、政委和第一副司令的职务,肩负着军区的重要事务。
从资历来看,陈锡联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开国上将,秦基伟则是开国中将,而傅崇碧则以开国少将的身份参与历史进程。这三位领导虽然军衔不同,但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出身方面,这三位将领都具有共同的背景,都是红四方面军的核心人物。陈锡联和秦基伟来自湖北、河南交界的鄂豫皖苏区,而傅崇碧则是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军四川、陕西时,勇敢地加入了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陈锡联与秦基伟作为闻名于世的二野将领,早在晋冀鲁豫地区的野战军中就已经担任纵队司令,担负着重要的指挥任务,二野时期,两人分别晋升为兵团司令和军长。而傅崇碧则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察冀的旅政委,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任旅长兼政委、纵队副政委以及军副政委等职,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虽然作为炮兵司令未能像其他将领那样前往朝鲜前线指挥作战,但秦基伟和傅崇碧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却凭借出色的表现一战成名。秦基伟在解放战争时期尽管早早担任纵队司令,所指挥的部队大多是地方武装改编而来的,主力部队不多,而且在渡江战役前主要是配合其他部队作战。然而,渡江战役后,随着15军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独特的作战风格,正如陈老总所说,战斗力已然成熟。
在抗美援朝期间,15军驻扎在上甘岭,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军威和国家的威望,随之而来的便是15军与秦基伟的名声大噪,广为人知。傅崇碧则在长期政工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铁原阻击战中,他作为63军的军长,领导部队成功阻挡了敌军的进攻,确保了其他部队的安全撤离。他的决策和指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历时15天完成阻击任务,使他名声鹊起,成为领导者之一。
回国后,傅崇碧被军区的高层所重视,1961年被提升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并在1966年兼任北京卫戍区的司令。这一单位当时被提升为兵团级,傅崇碧的职责随之增加,因为卫戍区的指令直接来自中央,而不是经过北京军区,意味着他的工作变得愈加重要。有人表示,在那段时间内,傅崇碧之所以声名显赫,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他承担的任务繁重。他曾打趣地说,卫戍区所接收到的文件数量甚至超过了军区。
不过,虽然他在卫戍区的时间并不算长,总共也不过两年,随后在七十年代中期,傅崇碧重返领导岗位,被重新任命为北京军区的第一副司令。1975年,随着全军的大规模整顿,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被调往北京担任政委,此时,陈锡联仍然担任司令员一职。因为陈锡联还兼任副总理等多项要职,所以军区的日常事务多由秦基伟与傅崇碧共同负责。到1976年,陈锡联开始主抓军委的日常工作后,军区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
到了1977年,上级领导希望他再次兼任卫戍区司令,尽管他曾对此表示推辞,但在新形势发展的压力下,他还是承担起这份责任,将精力在卫戍区与军区之间划分为四分之三与六分之刻。1982年,他被提升为军区政委,三年后的1985年,他正式申请退居二线,结束了自己在军队中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