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基本结束。截至5月底,郊区共发现约1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线索,其中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葬5处、其他1处。现将其中3处重要新发现文物点线索简介如下:
一、土墩子遗址
土墩子遗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麒凤村土墩子村民组东侧,北邻杨家圩湖泊,南距合铜公路约500米,2021年天天高速铜陵段工程文物调查中发现。
遗址所在区域地处长江西岸岗地的最东端,湖泊岗地相间分布。土墩子遗址位于一条东北——西南向小土岗的东部,土岗南北最宽不足200米,西南—东北向长约570米,总面积约68049.76平方米。为配合天天高速公路无为——安庆段工程建设,了解土墩子遗址范围内的遗迹分布情况,2023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织专业人员对天天高速公路铜陵土墩子遗址进行了建设规划前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30000平方米。2023年12月—2024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铜陵土墩子遗址进行发掘。本次发掘共布设10×10米探方共计17个、5×10米探方6个,实际发掘面积共计1600平方米。共发现遗迹有灰坑、灰沟、基槽,共出土陶、石类小件文物200余件,陶器可辨器形有鬶、碗、罐、钵、豆、杯等。石器可辨器型有石镞、石钺、石锛、石斧、石刀等。
二、寺墩遗址
寺墩遗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水圩村寺墩组,合铜公路(G330)北侧80米,为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四普调查中新发现,总面积约24072.44平方米。
遗址东北端较高,西南端较低,为典型墩台型遗址,高出地面约3—5米。地表采集到原始瓷以及印纹硬陶标本,标本有鬲足、口沿、腹部等,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少见,纹饰主要为绳纹、附加堆纹、席纹、复线回纹等。根据地层和采集到的标本分析,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目前,遗址上大部分被民宅建筑、林地覆盖,东南侧有一座寺庙,中间一条乡村道路穿过,四周均为农田,东南侧边缘部分被挖毁,长期生产生活活动对遗址造成一定破坏,保存现状一般。
寺墩遗址所在的枫沙湖流域周边分布着多处商周古文化遗址,其对于了解当时该地区的先民生产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面貌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南泉僧侣墓群
南泉寺僧侣墓群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南泉村南泉寺西侧山林中。南泉寺,在唐时秋浦县(含池州市贵池区)的南泉山,位于四面环山的一小盆地北侧,背山面地,山上有泉水,南面为开阔的平地,寺庙两侧为大片的毛竹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均十分优越。当地传说寺庙的始建者为九华山地藏王——新罗王子金乔觉的舅舅所建,当时的名声曾高过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僧侣众多,至文革时期,寺庙遭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仅余下一些房屋的基础、石阶、石塔塔帽和大片竹林中的僧侣墓。
本次发现的南泉寺僧侣墓群位于南泉寺西侧山林中,主要为清代僧侣墓,共发现5座墓碑,乾隆时期1座,道光时期3座,光绪时期1座,占地面积约295.05平方米,墓碑下方均有佛龛形穿孔,较有特色。
现代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魏嵩山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里将“南泉寺”作为历史地名录入了大辞典,衬托出南泉寺在中国宗教史上的显要地位。明朝嘉靖年间《池州府志》记述:“南泉寺,在(府)城西南七十里 南泉山,唐贞元年间建。大和七年宣城陆公亘请赐额:南泉承恩寺。”皇帝为之“赐额”,可窥探出它在佛门的影响之大。南泉寺清代僧侣墓群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泉寺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南泉禅寺历史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编辑|胡冰琦
审核|邹帆
来源|铜陵市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