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多哈论坛上,发生了一件让人深思的事。
当印度记者又开始老调重弹,纠缠什么"麦克马洪线"的话题时,中国学者高志凯淡定地抛出了一句话:"如果殖民时期随便划的线都算数,那按历史来说,恒河以北划给中国不是更合理?"
这话一出,现场瞬间安静,网上却炸开了锅。
很多人觉得高志凯这是在调侃,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的逻辑可不简单。
你想啊,印度一直拿着1914年英国人画的"麦克马洪线"说事,声称藏南地区是他们的。可这条线,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承认过!凭什么一个殖民者随手画的线,就能决定国家边界?
高志凯的回击其实很精准:既然你们认为殖民时期的划线有效,那我们也可以翻翻历史账本啊。
翻开《资治通鉴》,公元648年,唐朝使者王玄策出使古印度,结果被当地国王阿罗那顺袭击。王玄策逃脱后,借了8000士兵,一路打到恒河,灭了中天竺国,还把国王给抓了回来。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着:"一人灭一国"。
按印度的逻辑,这不就是中国对恒河流域有历史渊源的证据吗?
最有意思的是印度的双重标准。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死活不承认巴基斯坦援引的殖民条约;但在藏南问题上,他们却把"麦克马洪线"当成圣经一样供着。
这不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高志凯的话就像一面镜子,把印度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照得清清楚楚。你要是坚持殖民条约有效,那就别怪别人也用同样的逻辑;你要是觉得殖民条约不靠谱,那"麦克马洪线"又凭什么有效?
从外交博弈的角度看,高志凯这招相当高明。
以前讨论中印边界,总是围绕着"麦克马洪线"打转,好像这条线天然就有合法性似的。现在通过"恒河划界"的说法,直接把讨论重点转移到了"殖民主义遗产到底该不该承认"这个根本问题上。
这就像下棋一样,原本印度以为自己占了先手,结果中国直接换了一副棋盘。
印度现在进退两难:承认殖民条约有效吧,那"恒河以北归中国"的说法就有了依据;否认殖民条约吧,那"麦克马洪线"也就站不住脚了。
把"恒河划界"议题引入讨论,还能把中印边界问题和整个南亚的争端联系起来。
想想看,巴基斯坦在水资源问题上跟印度有矛盾,尼泊尔对印度的霸道行径也有意见。中国完全可以联合这些国家,共同质疑印度在殖民条约继承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这样一来,印度就不只是面对中国一个对手,而是要应对多方压力了。
说到底,高志凯的话绝不是简单的调侃,而是一种外交智慧的体现。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能在舆论和法理层面给对方制造压力。即使"恒河划界"不可能真的实现,但它的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了问题的框架,迫使印度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成本。
就像藏南的珞瓦新村,中国通过基建和行政手段推进实际控制线一样,高志凯的言论也是中国在边境博弈中"以柔克刚"的智慧体现。
有时候,一句看似轻松的话,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这或许就是外交艺术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