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的一天,彭德怀接到了周总理发来的紧急电报,要求他尽快前往苏联。直到后来,彭德怀才知道,这封电报不仅发给了他,还同时发给了朝鲜。电报的内容与周总理正在带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的行程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商讨援助中国第一五年计划等经济事项。然而,在会谈结束后,斯大林专门找到周总理,提到朝鲜战局的问题。他告诉周总理,今年4月,朝鲜战局已经趋于稳定,虽然与美国的谈判已持续了一年多,但至今未见实质性进展。对此,斯大林显得有些困惑。
周总理觉得,自己能给斯大林一些情况说明,但如果能请彭德怀以及朝鲜的同志亲自前来报告朝鲜的战况,效果会更好。于是,周总理决定给彭德怀发电报,安排他尽快前往苏联,同时报请中央批准,彭德怀随即启程前往莫斯科。而与此同时,朝鲜的金日成同志也带领代表团前往苏联。
实际上,斯大林早就知道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彭德怀以极其简陋的装备指挥志愿军,成功抵挡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将战局稳住在三八线附近。这一军事成就让斯大林深感震惊,并且在心中对彭德怀产生了极高的敬意。虽然他们未曾见面,但斯大林已从心底敬佩这位中国的指挥官。因此,彭德怀抵达莫斯科时,斯大林亲自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显示了对他的热烈欢迎。
对于斯大林的这一举动,许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事实上,斯大林的高规格接待背后有着深深的敬意和歉意。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曾承诺会出动空军援助中国志愿军。然而,在志愿军进入朝鲜后,斯大林却突然改变决定,不允许苏联空军参与战斗。这一决定给中国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导致了初期的惨重损失,许多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空袭中丧生,因为我国几乎没有任何空中防御能力。美国空军肆无忌惮地轰炸志愿军阵地和补给线。
面对这种困境,彭德怀愤怒至极,他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沙哈罗夫大将发生了激烈争吵。彭德怀质问苏联,指责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志愿军的生命。他要求苏联方面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尽管彭德怀在情绪激动时大发雷霆,但他深知,发火也无法改变什么。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让美国为这些无辜的阵亡战士偿还代价。
斯大林自然知道彭德怀与沙哈罗夫的争执,尽管他们做得不对,但面对局势,他们确实很难做到完美。在宴会开始时,斯大林亲自为彭德怀敬酒,并带着歉意解释了苏联空军无法参与战斗的原因。彭德怀理解其中的复杂性,虽然心中仍有愤懑,但他并没有追究过去的过失,而是宽容地表示理解。斯大林的歉意,虽无法弥补之前的损失,但却也让他感到一丝安慰。
随后,斯大林提到,虽然苏联在战争初期没有充分支持,但他们还是承担起了中朝边境的防空任务。虽然任务范围很小,只限于从安东到鸭绿江一带,但总算是有所贡献。彭德怀对此心照不宣,并没有多说什么。然而,随着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我军成功歼灭了美军数万,这一重大胜利让斯大林更加信服中国志愿军的战斗力。认为战争的天平已经向我方倾斜,志愿军必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于是,斯大林决定让苏联空军正式参战。不过,尽管如此,这一切的补偿都无法弥补志愿军刚入朝时的巨大损失,那些因空袭而牺牲的战士,始终无法再回来。
斯大林感到愧疚,极力向彭德怀解释。彭德怀则保持沉默,静心听完,宽容地表示,他理解苏联的困难,战争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听到这些,斯大林的内心更加沉重,他一时无言,只能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然后,斯大林提到苏联的索契秋天非常美丽,战局稳定后,建议彭德怀在此地休养一段时间。彭德怀迅速回绝:“对不起,战争尚未结束,我不能离开前线。” 他继续对斯大林解释,当前战局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谈判也在激烈进行中,只有保持战场上的优势,才能在谈判桌上占得上风。这场战争,必须继续打下去。斯大林听后表示认同,称谈判就是战争的一种延续。
鲜为人知的是,在彭德怀准备回国时,斯大林再次以家宴的形式送行,并赠送了一辆豪华轿车。这一切,都是斯大林对这位中国战将的极高敬意与尊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