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多个战场上节节败退,许多国民党将领察觉到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纷纷宣布起义。然而,有一位国民党海军将领在决定投降解放军时,竟提出要担任海军司令的要求,这一举动引发了解放军刘伯承的强烈反应。那么,这位国民党将领究竟是谁?刘伯承为何会如此愤怒地斥责他的要求呢?
回溯到1944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曾提出过组建解放军海军的构想。尽管那时条件尚不成熟,且我军的实力尚显薄弱,毛主席的这一设想并未立即付诸实践,直到1949年,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胜利逐渐积累,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随着解放军攻占南京、夺取了国民党的政治中心,毛主席决定正式启动海军建设的计划。于是,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被提上了日程,但如何选择合适的人选却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就在此时,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提出,由自己的一位老部下——张爱萍将军负责组建这支海军。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同意了这一提议,正式下令让张爱萍将军担任海军建设的负责人。选择张爱萍,主要因为他在军事上屡次建功,并且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文化背景,在中央苏区时期便曾参与创立红军部队,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文化底蕴与工作经验,这些使他成为了最佳人选。
起初,张爱萍并未预料到自己会担负如此重任。由于在前期的作战中,他曾受重伤并被送往苏联治疗,直到渡江战役前的作战会议上,他才得知毛主席的决定。张爱萍不禁感到困惑,因为他既没有海军的作战经验,甚至连游泳都不擅长,怎么可能负责如此庞大的海军建设任务呢?然而,陈毅司令员却坚定地告诉他:“毛主席和中央都认为你最合适,这是对你的信任。”听到这些话,张爱萍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一艰巨任务,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
为了确保海军的快速发展,陈毅司令员还从第三野战军调配了大量技术人才和部队,协助张爱萍将军组建海军部队。1949年4月23日,随着解放军攻占南京的胜利,张爱萍宣布华东海军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海军的诞生。张爱萍将军也成为了华东军区海军的首任司令员兼政委。
为了壮大海军力量,张爱萍开始了广泛的招募工作,他不仅从解放军内部吸纳了大量技术骨干,还重点团结了原国民党海军部队的部分将领和技术人才。解放军在攻占南京后,顺利接管了部分国民党政府的海军机构,迅速壮大了海军的规模。
其中,国民党海军将领林遵引起了张爱萍的高度关注。林遵,作为国民党海军中的重要人物,具有非常丰富的海军作战经验。他的起义对于新生的解放军海军来说至关重要。林遵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的后代,还曾在多个国内外海军学校深造,学识渊博,曾参与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海上战役,对国家海军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0年,林遵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布雷纵队大队长,成功实施“漂雷游击”战术,重创了日本军舰。他的贡献不仅保护了国民政府的安全,还使得他迅速升为少将。抗战胜利后,林遵继续担任海军高级职务,并成功收复了南沙、西沙群岛,巩固了中国的南海主权。
然而,到了1948年,林遵对内战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国家刚刚结束了抗战,应该迈向和平发展,而不应继续卷入内战。于是,他与解放军方面有了秘密接触,并商讨起义的计划。虽然当时解放军有同志劝他暂时等待,但林遵早已急切地想要起义。
1949年,渡江战役爆发,林遵决定挺身而出,正式起义,并带领海军部队和数十艘军舰投向解放军,为新生的人民海军带来了巨大的支持。此举也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
然而,林遵起义后,提出了自己想要担任海军司令员的要求,认为自己拥有技术背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应当负责领导解放军的海军。面对这种情况,张爱萍将军感到焦虑,随后求助于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决定亲自与林遵会谈,以平息两者间的矛盾。
尽管林遵对刘伯承元帅表示敬意,但他依旧坚持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海军专家才能担任海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听后感到担忧,回去后叹息道:“这个林遵,是想当海军司令啊!”张爱萍则表示可以让出司令员职务,但刘伯承元帅坚决反对:“海军不是谁都能接管的,人民海军必须坚守原则!”
最终,张爱萍通过改进训练方式,成功让解放军的战士们掌握了海军技术,并逐渐改变了林遵的态度。随后,毛主席亲自会见林遵,耐心劝导他,最终林遵决定与张爱萍和解,并全力支持海军建设。
尽管林遵未能担任海军司令员,但他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的第一副司令员,紧随张爱萍之后,表明了中央对他的高度重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爱萍与林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携手为海军的发展贡献力量。
1951年,张爱萍转任其他职务,离开了海军,而林遵则继续留在海军工作,并最终成为新中国海军的少将,参与了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林遵的贡献深远且不可忽视,直到1979年因病去世,他将骨灰撒入大海,以示自己毕生与海军的深厚情感。
林遵的贡献,正如张爱萍所说:“中国海军的建设离不开林遵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