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刚刚登基不到一年的雍正皇帝,命令川陕总督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带领两万多士兵远征青海,平定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清军在经历了八个多月的艰苦征战,跨越高原的恶劣环境,突破重重难关,最终分三路围攻罗卜藏丹津的大营。清军消灭敌军八万余人,迫使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地区,彻底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了进一步巩固青海的管理,清朝在西宁设立了办事大臣,正式将青海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卜藏丹津敢在大清盛世之时,挑起对抗,其背后积淀的是几十年间的权力斗争与恩怨纠葛。和硕特部与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一起,构成了新疆厄鲁特蒙古四部。明朝末年,国家衰弱,边疆防线空虚,厄鲁特蒙古趁机崛起。当时,和硕特部的首领固始汗(罗卜藏丹津的祖父)率部南下,统一西藏和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
清朝入关后的1644年,四分五裂的中原王朝逐步恢复统一,并开始走向强盛,固始汗看清形势,决定向顺治帝称臣,与清朝建立了臣属关系。然而,青藏地区依旧保持着独立的状态。1656年,固始汗去世,和硕特部发生内讧,分裂成西藏和硕特部与青海和硕特部。而此时,准噶尔部逐渐壮大,准噶尔的领袖噶尔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枭雄,他不仅统一了西域,还向东推进,占领了漠北,逼迫和硕特部的领土受到了严重挤压。
1690年,准噶尔与清朝发生了激烈冲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大败,西逃至准噶尔地区。经过三次征战后,康熙帝在1697年彻底击败了准噶尔,噶尔丹最终自杀。此后,青海和硕特部的各部落逐步接受了清朝的招抚。1698年,康熙帝封固始汗的第十子达什巴图尔(罗卜藏丹津的父亲)为和硕亲王。
1714年,达什巴图尔去世,罗卜藏丹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因其父为庶出,罗卜藏丹津与正统的家族成员关系并不和睦,这为清朝提供了分而治之的机会。三年后,准噶尔汗国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的侄子)进攻拉萨,西藏和硕特汗国被彻底摧毁。康熙帝迅速调兵入藏,虽然遭遇了失败,但在1720年,第二次派军成功驱逐准噶尔势力。
在这一过程中,罗卜藏丹津积极配合清军,参与西藏的平定。然而,罗卜藏丹津的最终目的是控制西藏,他自认为是和硕特家族的最高领导者,理应恢复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康熙帝则看穿了他的野心,不仅将西藏纳入了清廷的行政管辖,还削弱了罗卜藏丹津的权力。为了制衡罗卜藏丹津的势力,康熙帝封赏了其他参与平定西藏的青海和硕特部领导者,封察罕丹津为亲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为郡王,并让察罕丹津与罗卜藏丹津共同管理青海。
然而,罗卜藏丹津未能如愿以偿,反而被削弱了权力,他对清朝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雍正即位后,为了稳定青海局势,他派遣胤禵驻扎西宁,避免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但仇恨已种下。
1722年,康熙帝病逝,胤禵赶回京城奔丧,青海的权力真空使得罗卜藏丹津感到时机已到。他不仅勾结了准噶尔汗国,还胁迫青海和硕特各部举行会盟,要求恢复原有的爵位。1723年8月,罗卜藏丹津率领20万大军起义,发动了大规模反叛。西宁周边数百里内,所有寺庙的僧侣被强迫参加战斗,抢掠焚烧,局势十分混乱。
罗卜藏丹津随即进攻清朝亲王察罕丹津及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等人,后者奋力反击,但因兵力悬殊,最终败北,向清廷请求援助。雍正即位后,立刻派遣年羹尧作为抚远大将军,制定平叛战略。年羹尧指挥大军前往青海,断绝了叛军的与准噶尔的联系,清军分四路进攻西宁,战斗一触即发。
由于清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罗卜藏丹津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现代化武器和战斗力,几乎没有抵抗力。年羹尧和岳钟琪迅速攻占青海外围的各个要塞,清军推进顺利。最终,罗卜藏丹津的主力部队在西宁被歼灭,剩余部队四散逃亡。
罗卜藏丹津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清朝,然而,雍正看穿了其缺乏诚意,拒绝与其谈判。年羹尧继续清剿叛军,最终在1724年1月,清军在青海郭隆寺击败了约万名喇嘛武僧,彻底消灭了叛军的核心力量。
随后,岳钟琪带领精锐部队分三路深入青海腹地,最终于二月达到了罗卜藏丹津的据点——柴达木。罗卜藏丹津措手不及,清军如猛虎下山,一路追击,最终将其主力消灭殆尽。罗卜藏丹津为逃避追捕,甚至穿上女装蒙混过关,逃亡至准噶尔。直到1755年,乾隆帝平定准噶尔时,罗卜藏丹津才被软禁终老。
此次平定青海叛乱,清军仅用五个月时间便彻底消灭了叛乱力量。为了稳固对青海的控制,雍正仿效外蒙古的盟旗制度,将青海和硕特部落划分为29个旗,并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全面掌控青海政务,彻底将青海纳入了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