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傅斯年,赞扬他的人数不胜数。其中,胡适无疑是将傅斯年推崇至极点的那一个人。傅斯年在台湾突然去世时,胡适为他写下悼念词,他称傅斯年是“世间最稀有的天才”。而且,胡适并没有满足于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接着用连珠炮般的十三个“最”来形容傅斯年,足见他对傅斯年的赞赏。胡适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这段悼念词也是采用了大白话,亲切且直接。如果胡适要效仿封建时代为帝王将相议谥号,傅斯年的谥号估计会比乾隆或慈禧太后的还要长得多。倘若如今这种“最”字连用出现在自媒体文章上,肯定会被批评为标题党;如果出现在广告词中,也一定会遭到处罚。然而,胡适如此高度的推崇傅斯年,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家族曾以人才辈出而闻名,其中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正是清代开国的状元,并曾担任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的老师。然而,由于家族后代不善理财,傅斯年出生时,家族已经走向衰落,家境贫困。傅斯年的童年充满了贫困和饥饿,常常需要和母亲一起乞讨。然而,这样艰苦的环境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班。
进入北大后,傅斯年以卓越的成绩连续三年位列年级第一,几乎无人能敌,因此被同学们尊称为“孔子之后的第一人”。胡适对傅斯年的高度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傅斯年的学术成就,更源于傅斯年对胡适深深的敬爱与尊重。胡适与傅斯年是一对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之间的情谊非同一般。当时,由于国内社会局势的影响,留学成为了许多学生的梦想。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勤工俭学”成为了备受推崇的理念。为了避免傅斯年继续卷入学生运动,胡适决定建议他出国留学。胡适曾对傅斯年说:“斯年,你现在的处境很危险,作为学生,你的职责就是专心学习,政治上的事务不必过多参与。现在去欧洲留学是你最好的选择,只要你愿意,我会和北洋政府谈。”
由于种种原因,傅斯年最终接受了胡适的建议,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在长达七年的留学生活中,他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刻苦钻研,涉猎学科广泛,从生理学、心理学、数学、语言学到地质学、哲学,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926年,傅斯年受聘于中山大学回国,几乎在同一时间,他也接受了蔡元培的委托,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尽管身处如此重要的学术职位,傅斯年从未因此感到自满或懈怠。他以直率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事务,这一特点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一次发生在燕山大学的事件中,傅斯年直言不讳地拒绝了前来求职的王世襄。当时,王世襄通过几位朋友找到傅斯年,希望能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谋得一职,然而傅斯年毫不留情地拒绝,直言“燕大的学生,没资格进史语所”。这番话让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感到尴尬,却也令傅斯年赢得了许多人的钦佩和尊敬。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四个月便占领了东三省。为了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谎言,傅斯年组织史学界人士编写了《东北史纲》,系统阐述了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这本书不仅为国际社会澄清了事实,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上的支持,成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文献之一。
1934年,傅斯年决定结束自己与原配丁蘸萃的婚姻,并拿出一笔可观的分手费作为“青春补偿”。此时的傅斯年,已经有了新的心上人——俞大彩,一位与原配截然不同的现代女性。俞大彩是傅斯年的同学俞大维的妹妹,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外语系。傅斯年在同年8月5日与俞大彩结婚,年38岁的傅斯年和30岁的俞大彩组成了新的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傅斯年将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尤其是在儿子傅仁轨出生后的那一年。他愉快地将母亲接到了北平,开始过上了有家庭温暖的日子。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傅斯年依然坚守在北大史学系的讲坛上,尽职尽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傅斯年与胡适一起协助蒋梦麟处理校务,帮助北大筹款和招聘教授,为北大的复兴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战时,傅斯年始终没有放弃学术,继续在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课程,并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傅斯年不仅对外界的不公发声,对于国内的腐败也毫不留情。他花了8年时间搜集孔祥熙的罪证,最终促使蒋中正将其撤职。但遗憾的是,孔祥熙被撤换后,新上任的宋子文并没有比他更好。傅斯年在报纸上愤怒发文,要求宋子文下台,最后成功地让蒋中正解除宋子文的职务。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傅斯年,双方畅谈了一夜。然而,这段交流并未改变傅斯年对毛泽东和共产党日渐疏远的立场。傅斯年与毛泽东的分歧,深深影响了他晚年的政治态度。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被任命为北大代理校长,立即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将所有在北平沦陷期间依然为日伪政权效力的教授开除。在傅斯年的严格政策下,许多教授都被赶出了北大,包括周作人在内的文化名人也未能幸免。
尽管傅斯年一直以直率和勇敢著称,但他也有脆弱的一面。1947年以后,傅斯年经历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他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体重骤减,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依然咬牙坚持着。
1950年12月19日,傅斯年在台北的寒冷冬夜里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4岁。他的去世引发了台大学生的强烈反应,大家纷纷表示愤怒,指责校方对其死亡的处理不当。
傅斯年虽然去世时年仅54岁,但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精神遗产和他对学术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在台湾大学校园里,傅斯年的遗体被安葬在这里,学校也设立了象征傅斯年精神的“傅钟”。每节课前后,“傅钟”都会敲响21声,这是傅斯年亲自定下的规矩——“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用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