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徐海东的一个生死抉择,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
创始人
2025-09-13 19:33:07
0

在1935年8月,泾河边的一场山洪,突然吞噬了红二十五军的后续部队,然而,紧接着的枪声又如影随形,逼近背后!这是一场注定充满艰险的生死较量。

年仅28岁的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那场生死之战中,亲自带领战士们奋起反击敌军,但最终再也没有走出战场。这背后,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些战士,让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逆流而上?

而徐海东在其中的抉择,又如何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1934年11月16日,河南罗山县何家冲的清晨,天空阴云密布,寒气刺骨。那天,吴焕先、徐海东等人做出了一个关乎生死的决定:带领3000名指战员离开艰难的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红二十五军的队伍,曾深扎于鄂豫皖苏区,然而在多次遭遇国民党军围剿与“清乡”后,早已千疮百孔,人口锐减,兵源枯竭,无法继续维系长期作战。部队开会时,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寥寥无几:继续坚持在原地,等待命运的最终降临,或者北上寻找新的出路。敌军的重兵正在围堵根据地外围,局势紧张,缺乏详细的情报和行动路线,前方一片迷雾,令人难以预见。

在这生死攸关的关头,徐海东坚定地支持北上。他认为,如果选择停留,等待的将是死路一条;而北上虽然前途未卜,但依然可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新的生机。

徐海东毫不犹豫地表示:“在这里等死毫无意义,生路在前方,我们绝不能自甘灭亡!”带着这样的决心,红二十五军从何家冲出发,肩上背着简陋的行囊,里面仅有些许干粮和弹药,而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这次战略转移之路异常艰难。一路上,敌军紧追不舍,气候恶劣,道路泥泞不堪,部队始终如身处绝境。特别是在跨越桐柏山区时,冬雨纷纷,山路泥泞,许多战士的鞋子被磨破,冻得脚部发红。然而,徐海东始终保持身先士卒,他不仅亲自扛着粮袋,还鼓舞着士气,安慰道:“不要怕,前方的道路虽艰难,但只要我们能走下去,就有活路!”

1935年初,红二十五军在北上途中与敌军多次激烈交锋,虽然屡屡脱险,但始终未能明确战略目标。特别是在进入陕西南部后,部队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一方面,后勤物资匮乏,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另一方面,和中央的联系已经中断,北上的方向只能依靠零星的情报判断,前景未卜。

就在这个关头,8月1日,在双石铺的一次激烈交战后,部队意外缴获了一份《大公报》。报纸上写道,中央红军正在北上,计划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这条信息,对红二十五军来说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随后的作战会议中,徐海东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建议:必须北上,与中央红军接应。他分析道:“从报纸上看,中央红军已经在策划西北会师。如果我们能够与陕北的红军会师,不仅能够建立新的根据地,还能与中央取得联系。”

这次会议,成为了红二十五军战略调整的关键转折点。在徐海东的带领下,部队迅速调整行军路线,北上陕北。

作为一位果敢的指挥官,徐海东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眼光,更在行动中展现出极高的领导能力。在北上的途中,部队面临了连日暴雨,道路泥泞不堪。徐海东亲自背起粮袋带头行进,时刻关心每一位战士的情况,确保没有任何一个战士掉队。

特别是在经过六盘山时,连续的暴雨让道路变得更加泥泞,运输队的骡马屡屡陷入泥沼。徐海东毫不犹豫,亲自带头用肩膀扛起物资,带领全军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成功翻越了这座天险。他鼓励士兵:“只要我们走过了六盘山,敌人就追不上我们了!”正是这种坚定的团队精神,帮助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1935年9月9日,红二十五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北永坪镇。秋风萧瑟,天气转凉,部队虽然衣衫单薄,但无法掩盖胜利的喜悦——他们终于与刘志丹部队成功会师。

这支部队的到来,不仅为陕甘根据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与中央的战略方向相得益彰。毛泽东后来称赞道:“徐海东从陕南经陇东入陕北,偶然成为中央红军的向导。”

这个时刻,不仅标志着红二十五军长征的阶段性胜利,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根据地。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掩盖严峻的现实。此时,陕北的冬季比往年早,寒风刺骨,而红二十五军的许多战士仍然穿着单薄的衣物,寒冷的冬季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

徐海东正在筹划如何利用手中仅存的资金,为战士们购置衣物和弹药。而此时,中央红军刚刚抵达陕北,面临着严峻的物资短缺问题。党中央向红二十五军提出了借款请求,尽管部队资金紧张,只有7000元,但徐海东毫不犹豫,拿出了5000元支援中央。他深知,这不仅是解决眼前困境的资金,更是支撑革命大局的重要一环。

他对战士们说:“中央来了,就是希望来了。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必须让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继续燃烧。”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帮助中央红军度过了到达陕北后的艰难时期。

多年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感慨万千:“如果没有那5000元,中央红军的第一个冬天将更加艰难!”

红二十五军的北上,不仅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策应,更直接推动了陕甘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展。这一战略行动,不仅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局面,也让徐海东的英勇决策,永载史册。

相关内容

工程服务提供商Legenc...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13日 工程和维护服务提供商Legence(股...
2025-09-13 17:43:44
原创 ...
9月13日上午,在东京进行的2025年田径世锦赛结束了男子铅球预赛...
2025-09-13 17:41:34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 ...
2025年9月10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家旅游度假村秋...
2025-09-13 17:38:14
鹤峰“国省双美”公路,激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姣童 沿“最美省道”245饱览山水画卷,循“最美...
2025-09-13 17:37:43
石圪节煤矿活化工业遗产,“...
长治石圪节煤矿矿工俱乐部广场上,红砖墙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标...
2025-09-13 17:33:50
原创 ...
《——·前言·——》 你是否听过刘伯温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这两位...
2025-09-13 17:33:49
秦始皇遣使昆仑采药的证据找...
近日,考古研究者仝涛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引发关注,...
2025-09-13 17:33:28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
2025-09-13 17:33:12

热门资讯

冠军说廉丨葛曼棋:闻令而动,正... 为构建具有福建体育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推动廉洁建设深度融入体育领域发展全过程、各环节,9月11日上午...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皇帝好几百位,但能被称为大帝的,不多。著名作家柏杨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
《秦汉简牍系列字形谱》:开简帛... 汇编出土文献的字形,无论是对于汉字史研究,还是对于书法学研究及出土文献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继《...
铜陵四普新发现文物点线索——郊... 近日,我市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基本结束。截至5月底,郊区共发现约11处不可...
洛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本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以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年建都...
原创 南... “虽然我是一个和尚,但这并不妨碍我享受美的事物。” 在某家美容店的开业典礼上,一位脸上满是油光的出...
原创 蒋... 蒋介石的“爱面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和威信,他常常进行各种微操来捍卫表面的光辉。然而...
读懂刘备拿捏人性的方式,你就不... 公元223年,白帝城里刘备托孤。 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原创 雍... 1723年,刚刚登基不到一年的雍正皇帝,命令川陕总督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带领两万多士兵远征青海,平...
原创 毛... 1950年,毛主席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亲自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这句话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