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成为了我国现代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事件不仅令我党和西北红军从危机中脱险,也为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决定性的推动力。若没有西安事变的爆发,我们党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必须知道的是,那个时候,我党的处境确实非常严峻,兵力和武器极度匮乏,甚至连基本的补给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晚年时,徐向前元帅曾谈到:“即使没有西安事变,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中央早已准备了一招强有力的杀手锏。”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杀手锏”能够确保我党的生存与发展呢?
1935年10月,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成功抵达陕北根据地。当领导人们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的情况时,不禁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奈。事实上,我军长征结束后,已经深陷困境,急需大量物资补充,但他们眼前的局面却让人失望。
陕北地处大西北干旱的黄土高坡,降水稀少,生产条件极其落后,交通也非常困难。当地缺乏足够的粮食来供养军队,这也让我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处境十分艰难。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央于10月22日召开了重要的政治局会议。会上,张闻天率先发言指出:“陕北的情况与我们以前待过的所有根据地都不同,这里降水少,农作物难以生长,而这里的民风、习惯和南方大不相同……”
除了粮食的短缺,民族矛盾和文化隔阂也让我军面临额外的挑战。陕北的北部多为蒙古族,西部多为回族,这与汉族的生活方式迥异,且语言不通。这使得红军在筹集物资和进行宣传方面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毛主席不得不亲自向徐海东借款,这也反映了中央红军面临的重重困难。
当时,中央红军刚刚经历了艰难的长征,物资极为匮乏,战士们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有时几天都没有食物,只能吃些野菜和树根充饥。食物短缺并非唯一的困境,最严重的是,许多战士没有过冬的衣物,破旧的单衣穿在身上,连鞋子也没有,很多人只能穿草鞋。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毛主席不得不向徐海东求助。徐海东领导的红15军团比中央红军提前到达陕北,且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情况相对较好。在接到毛主席的借款请求后,徐海东的内心非常难过。他立即与军团供给部部长商讨:“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财力?”部长略微犹豫后回答:“我们还有7000块。” 徐海东欣喜地表示:“那太好了,拿5000块送给中央红军!”部长有些不舍地说:“首长,您知道目前物价飞涨,战士们连过冬衣都没买,您自己也很久没添置衣物了……”
徐海东挥手打断他说:“这些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但现在中央红军比我们更需要这笔钱,明天一早就送过去!”次日清晨,中央红军的后勤部就收到了这笔沉甸甸的5000元。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高兴,几十年后仍然记得这一情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正是徐海东同志借给了我们5000元,这笔钱为我们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除了补给困难,红军还遭遇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成立“西北剿匪总部”,调集重兵向我军发起进攻,敌军人数远远超过红军。除了采取军事打击外,国民党还实施了经济封锁。
到了1936年4月,国民党军加大了对陕北苏区的围剿力度,不仅阎锡山的部队参与其中,蒋介石还亲自派遣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支援。10月28日,蒋介石再次部署重兵,企图在黄河东岸的靖远、海原附近将红二、红四方面军围歼。
尽管敌我双方兵力差距悬殊,且国民党军装备精良,但我军在绝境中坚决不退。然而,正当我军面临困境时,西安事变的爆发改变了局势。
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准备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出兵进攻红军。然而,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官兵在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已不愿继续与红军作战,纷纷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统一抗日。蒋介石坚决拒绝,于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试图劝说他停止内战,但未能成功。
12月7日下午,张学良再次去见蒋介石,依然被严厉斥责。这时,杨虎城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解决方案:“如果蒋先生再不同意停止内战,我们就绑了他!逼他停止内战。”经过一番商议,两人最终决定实施这一行动。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包围了蒋介石的住所。蒋介石被惊醒后仓促逃离,躲进山上的一个小洞。最终,蒋介石被找到并带到张学良指挥部。在随后的全国通电中,张学良和杨虎城提出了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共两党重新达成合作,我党的危机得以化解。
西安事变的成功不仅拯救了红军,也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提供了契机。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我党如何应对这一险境呢?徐向前晚年曾回忆说:“即使没有西安事变,中央仍然准备了一张强有力的杀手锏。”
事实上,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中央就已制定了一项秘密计划:将红四方面军改编为西路军,计划在一年内与苏联取得联系,以获取苏联的支援。同时,红军主力将离开陕甘宁根据地,向山西进军。如果阎锡山同意合作,则我党可以留在山西;如果阎锡山不同意,则计划继续向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发展,最终返回西北。
这项计划被称为“第二次长征”,它的实施将使我党能在长期艰苦的战争中维持生存。但幸运的是,西安事变的爆发提前解救了我党,也验证了毛主席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