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 年的赫图阿拉城,10 岁的多尔衮在猎场上张弓搭箭,利箭破空射落惊雁。这位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自幼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英武与聪慧。彼时的后金政权,正处于与大明王朝逐鹿辽东的关键时期,努尔哈赤麾下 “四大贝勒” 权势滔天,而多尔衮与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如同新生的幼虎,在父兄的羽翼下悄然成长。
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尔哈赤病逝,后金汗位之争骤然爆发。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势力盘根错节,而多尔衮虽受父亲宠爱,却因年幼势弱,与汗位失之交臂。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多尔衮迅速成长为后金政权的核心将领。他在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生擒洪承畴;又在征讨察哈尔部时,意外获得元朝传国玉玺,为皇太极称帝奠定了舆论基础。这些赫赫战功,不仅让多尔衮获封和硕睿亲王,更让他在八旗军中威望日隆。
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极突然崩逝,未留下遗诏。满清政权再次陷入权力真空,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坚决主张立皇子为帝,他们集结在崇政殿外,佩剑露刃,声称 “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多尔衮与阿济格、多铎统领的两白旗,则企图推举多尔衮称帝。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内战似乎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多尔衮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他提出折中方案: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由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一方案既避免了八旗内乱,又将实际权力牢牢握在手中。顺治元年(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多尔衮抓住时机,采纳范文程建议,打着 “为崇祯帝报仇” 的旗号,率清军入关。山海关一战,吴三桂与清军联手击溃李自成,清军长驱直入,占领北京。
进入紫禁城后,多尔衮的权势达到顶峰。他先是将济尔哈朗排挤出权力中心,独揽朝政;随后又晋封为 “皇父摄政王”,礼仪排场几与皇帝无异。顺治三年(1646 年),多尔衮以 “朝廷有旨,亲王止令一人侍从” 为由,将皇帝身边的亲信全部遣散;顺治五年(1648 年),他又以谋逆罪处死豪格,将其福晋纳入府中。这些举动,无不彰显着他对权力的绝对掌控,也让朝中大臣对其忌惮不已。
然而,多尔衮的种种行为,在后人眼中却成了谋逆的 “铁证”。他不仅将皇帝印玺收入自己府中,还私自使用皇帝仪仗;甚至在出猎古北口外时,意外坠马身亡后,其陵墓被人发现陪葬品中有龙袍等违禁之物。这些细节,都让 “多尔衮谋逆” 的说法甚嚣尘上。
但仔细分析历史,多尔衮是否真有谋逆之心,却充满争议。从他拥立福临为帝,避免八旗内乱来看,他或许更看重满清政权的稳定与统一;在执政期间,他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政策,虽引发汉地反抗,但也加速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若他真想称帝,完全可以在豪格死后、顺治年幼时直接取而代之,何必等到身故之后?
顺治八年(1651 年),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顺治帝便宣布其 “谋逆” 大罪,削去爵位,掘墓鞭尸。这背后,既有顺治帝对多尔衮长期压制自己的怨恨,也有朝中大臣为讨好皇帝的推波助澜。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乾隆皇帝才为多尔衮平反,称其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但多尔衮是否谋逆的争议,却始终萦绕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风云变幻的清初政坛,多尔衮如同璀璨而又充满争议的流星。他的一生,既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不世之功,又因权势过大而遭人猜忌。究竟他有无谋逆之心,或许永远都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但他留下的传奇故事,却将永远为后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