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称吴王后,继承了汉朝的制度,并设立了丞相一职。在初期,许多人建议由张昭担任这一职务,但孙权却因丞相一职事务繁多且责任重大,最终没有选择张昭,而是任命了孙邵为丞相。后来,孙邵去世时,大家再次提议让张昭担任丞相,但孙权依旧以丞相工作复杂且张昭性格刚烈,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为由,改任顾雍为丞相。等到顾雍去世时,张昭已经去世,最终担任丞相的变成了陆逊。
那么,张昭凭借他的才能和声望,为什么始终未能担任丞相呢?孙权又为何如此冷待张昭?
张昭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名流,早在孙策时期便被重用,并在孙权治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孙策初入江东时,听闻张昭名声远扬,便花重金聘请张昭来辅佐自己。孙策在世时,张昭几乎负责了所有的军政事务,他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孙策在江东的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名流中,张昭也颇具威望,孙策曾将张昭与齐桓公的管仲相比。管仲是齐国的国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孙策死后,张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临终时,孙策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嘱咐他:“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忠诚地履行了这一承诺。在孙策去世后的动荡局面中,张昭迅速稳住了局势,他不仅上表朝廷,还向各属县发布公文,一方面督促将领履职,一方面安抚百姓。孙权心情低落时,张昭亲自扶他上马并列阵出征,最终赢得了将士们的支持。孙权在外征战时,张昭则留守后方处理政务,是孙权十分倚重的重臣。
张昭辅佐了孙策和孙权两代帝王,是东吴政权中的重要辅佐人物。那为何张昭始终没能担任丞相呢?
不可小看孙权的智慧。公元222年,孙权向曹丕上表称臣,被封为吴王,并随即任命孙邵为首任丞相。那么,孙邵为何会被选中呢?他原本是北海名士孔融的部下,后随刘瑶来到江东,刘瑶被孙策击败后,孙邵便投身于孙策的阵营,并建议与朝廷保持联系。然而,史书上并未记载孙邵有过什么特别的政绩,他能成为丞相,实际上完全是孙权排除异议、亲自任命的结果。
孙权选择孙邵,并非因其能力超群,而是因为孙权需要一位听话、不会违背自己意志的丞相。张昭,凭借其直言不讳的性格,多次与孙权意见相左,显然不适合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孙权虽对张昭敬重有加,但却不希望张昭担任权力至上的丞相职位。史书中记载,孙权一度在面对张昭时表现出几分畏惧。孙权曾经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可见,孙权对张昭的严厉并非表面上的尊敬那么简单。例如,孙权爱好打猎,骑马射虎,而张昭多次规劝他这一危险的行为,虽然孙权口头上接受,但依然未改。张昭也曾批评孙权嗜酒成性,经常醉酒甚至掉入水中。为此,张昭严厉指责过孙权。孙昭依托孙策临终时的托孤之言,一方面辅佐孙权,另一方面也开始意识到,随着孙权的成长,他已经不再需要以如此严厉的方式来管束自己。
张昭最终主动“退位”,并在孙权称帝后上交了自己所统领的部队,转任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丞相)。他还改封娄侯,食邑万户。退居后的张昭专心于经典的注解工作,成为了《左传》和《论语》的注解大师。
此外,张昭未能担任丞相,江东大族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孙权在江东的权力基础并不完全依赖于个人能力,还包括江东世家大族的支持。顾雍和陆逊分别成为东吴的第二任和第三任丞相,两人都来自吴郡的“四大家族”,他们的政治地位使得东吴政权得以稳固。孙权通过任命顾雍、陆逊等人,旨在借助他们家族的力量巩固自己的政权。
总的来说,张昭虽然具有担任丞相的能力,但孙权未选择他,并非出于对其不信任,而是由于他担心张昭过于强势,难以控制。与此同时,孙权重用江东世家大族,是希望借此加强自己的政治基础,实现东吴政权的“江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