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无疑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领袖。但在这场延续二十年的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并非唯一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仅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张献忠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有机会割据一方,但命运却让他英年早逝,最终使得起义军未能成功。而在他去世后,张献忠的继承者们却展开了更为壮丽的抗清历史,其中一位更是打出了抗清的巅峰之战。
张献忠出身贫寒,年轻时曾受过些许教育。随着成长,他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谋,曾在县衙担任捕快,但由于“裁员”,他失去了工作。之后,他曾尝试投军,然而因犯法险些丧命,从此陷入了江湖流浪的境地。进入崇祯年间,民间疾苦,四起流民,农民起义风暴席卷而来,张献忠趁机投入到这场历史洪流中。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军事知识,再加上机智聪明,很快便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一位得力将领。由于他的面色发黄,大家称他为“黄虎”。
张献忠最初跟随高迎祥征战,后来,他凭借过人的能力独立成军,带领一支行踪诡秘、出奇制胜的队伍,让官军无法轻易捉摸。经过多年的战斗,张献忠的军队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仅次于李自成的强大力量。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关系并不融洽,“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始终未能携手并进。最终,张献忠选择脱离中原,带领队伍前往四川发展,在那里他建立了大西政权,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遥相呼应。
张献忠在四川的政权初期,注重关怀百姓、实行杀富济贫的政策,尤其重视科举制度,曾开科取士,这在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中实属少见。尽管如此,随着李自成的失败,满清军队开始向中原进军,四川地区的形势愈发紧张。当地的汉族地主和豪强看到了满清的强势,纷纷投靠满洲,背叛了起义军,导致张献忠的政权遭遇了反攻。
为了应对反叛,张献忠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大开杀戒。但这一举动一旦开启,便难以收拾,四川的百姓因此遭受了大规模的屠杀,造成民心的流失和信任的崩塌,最终导致大西政权的根基动摇。清朝顺治三年,八旗军进驻四川,张献忠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迎战。然而,在一次前线侦察时,张献忠疏忽大意,竟然只带着少数随从,衣着简朴,未曾警觉被清军中的汉人叛徒发现。该叛徒将张献忠的行踪透露给满清肃亲王豪格,豪格用弓箭射伤了张献忠。
张献忠受伤后,士气动摇,八旗军趁机发起猛烈攻击,起义军不敌,被彻底击溃。张献忠深感愤懑,最终在悲愤中去世。临终时,他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几位得力部下,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干儿子们——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人。
在张献忠去世后,孙可望等人携带残兵退守,先是带领一千余人逃出四川,前往云贵地区。此时,南明的小朝廷也进入了云南,孙可望和李定国等人决定与南明联手,继续抗击清军。经过一番英勇作战,孙可望与李定国合力击败了强大的八旗军,尤其是在李定国的领导下,他们取得了抗清战争的辉煌战绩,震动了整个天下。李定国更是因为他的勇猛,取得了“两厥名王”的称号,为历史所铭记。
李定国在保卫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忠诚与勇气,直到朱由榔被吴三桂所杀,李定国悲愤至极,最终病死。临终前,李定国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誓言宁死不降满清。尽管李定国去世后,他的部队依然留在云南南部,继续坚持抗清,不屈不挠,成为了大西军的最后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