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末,运城的气温极低,严寒使得我军的进攻面临艰难的挑战。晋冀鲁豫军区先后两次发起对运城的进攻,然而两次都未能取得任何显著成果。当中央军委得知情况后,立即下令由王震指挥的第二纵队投入战斗。按照计划,西野第八纵队将从运城老北门发起攻击,而第二纵队则从城西开始猛攻。
这场战斗对于我军来说至关重要,但王震心里非常清楚,运城并非一座轻松攻克的城市。尽管运城此时已经是晋南的孤立之城,攻下它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这座城市多年来由阎锡山精心防守,已经被打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城墙高耸、碉堡林立,外围的防御工事也非常坚固,要攻克这样一座坚固的城市,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西野的高层对运城的防守情况十分了解,因此他们在行动时谨慎稳妥,稳扎稳打,花费了几天时间清理运城外围的敌人据点,随后才集结力量对城市展开总攻。尽管准备工作已非常充分,但总攻一旦开始,战局仍然陷入了激烈的苦战。
王震早已预料到这种局面,毕竟守军人数达到13000人,装备精良,而且城内的防御工事密集。对于我军来说,这场战斗注定不会轻松。很快,我军在总攻过程中伤亡不断上升,而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便是敌人坚固的碉堡。那些火力点对于我军来说,简直是难以克服的噩梦,尤其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碉堡几乎成了致命的威胁。
王震亲自督战,站在前线,他亲眼目睹了这场艰难的进攻,心中焦虑不已。就在这时,一发炮弹精准地击中了一个敌军碉堡,瞬间摧毁了敌方的火力点。这一击犹如及时雨,极大减轻了冲锋队员们的压力。王震不禁望向发炮方向,看到一个战士正在指挥炮兵调整炮口,随即下达了一系列指令,接着另一发炮弹再次准确命中敌方碉堡。这一幕让王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刻走向那名战士。
我军一直缺乏重武器,而炮兵素质的提高一直是王震关注的重点。看到这名战士如此娴熟地指挥炮兵,王震不由得好奇。虽然王震知道西野的炮兵基础并不扎实,炮兵数量也有限,因此他第一时间认为这名炮兵可能是解放军的战士。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当王震走近后,他发现这名战士穿着黄色军服,明显与西野的灰色军服不同。于是,王震几乎脱口而出地问道:“你是从哪里解放过来的?”
那名战士立刻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不卑不亢地回应道:“我不是解放军战士,我来自新四军,现隶属于独立第六旅的炮兵连。”这一回答令王震感到意外,同时也更感疑惑。新四军本是华东部队,怎么会出现在西北战场?
王震的猜测并非完全错误。那名炮兵名叫郭滨,小时候父母早逝,在叔叔的抚养下长大。由于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疾苦,郭滨立志参军。二战结束时,他年仅19岁便加入了新四军。在粟裕的指挥下,郭滨屡次参与作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对炮兵有着过人的天赋——一次他用迫击炮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此后,郭滨专注于炮兵训练,潜心研究炮兵知识,并且在实战中逐渐展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尤其是在炮弹瞄准方面,郭滨提出并实践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快速瞄准方法,经过验证后,他还将这套方法教给了战友,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炮手。
由于表现卓越,郭滨很快被调至渤海军区教导旅担任炮兵教员,并随着教导旅转为西野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最终来到了西北战场。此时,他与王震在前线的交谈,第一次真正相遇。尽管战局紧张,王震并没有太多时间深入了解郭滨的经历,但对其炮兵实力却是印象深刻。
得知郭滨的炮兵连拥有6门57毫米战防炮后,王震立即下达命令,让郭滨带着炮兵连转移到运城的西北角,摧毁敌方的碉堡,以帮助步兵快速推进并打开攻占运城的突破口。郭滨得令后,兴奋地答应“保证完成任务”,随即带领炮兵连向运城西北方向推进。
虽然炮兵连此前的位置已经暴露,但此时转移正好是个时机。然而,途中需要经过一片开阔地,容易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尽管当时敌人集中力量防守城内,郭滨判断敌人不大可能顾及到他们的移动,但正如战场总是瞬息万变,郭滨没想到敌人竟然会在此时从城中冲出数百人,明显意图摧毁我军炮兵连。
面对敌人突然的扑面而来,郭滨迅速冷静下来,命令炮兵连继续前进,而自己带着通讯员前去阻击。两人身上只有两支枪和四颗手榴弹,根本无法挡住敌人疯狂的进攻。郭滨沉着应对,每到一个地方就故意大声喊出一些虚张声势的命令:“一营从左侧迂回过去”、“二营从右侧包抄”、“炮兵准备歼敌”、“全面出击”。此时战场烟雾弥漫,敌人听到这些命令后产生了疑惑和恐慌。原本已经是高风险的冲锋行动,在郭滨的巧妙指挥下,敌军的攻势暂时停滞,给炮兵连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最终,炮兵连成功到达了预定位置,郭滨一声令下,几发炮弹便摧毁了运城西北角的敌方碉堡,迅速打开了敌人防线的一个大口子,为我军最终攻占运城做出了巨大贡献。凭借出色的表现,郭滨被授予“甲等战斗英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