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阎锡山统领的晋军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尽管这支几乎完全由山西人组成的部队中,居然有一位福建人担任要职,他便是陈长捷。像这样的地方军队,通常排外情绪较为严重,阎锡山作为一名军阀,也绝对不会愿意将兵权交给“外来人”。那么,作为一个福建人,陈长捷又是如何在晋军站稳脚跟,并且获得高位的呢?
陈长捷能够在晋军中如鱼得水,离不开两位关键人物的支持:一位是他在保定军校的学长傅作义,另一位则是军阀阎锡山。陈长捷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得到了傅作义的举荐,加入了晋军。从此,他的军旅生涯如同开挂般迅速发展,仅用了不到九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少尉见习官升职为少将师长,这样的晋升速度,即便是在保定军校的同学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到了1936年,阎锡山任命陈长捷为晋军第72师的中将师长。这一升迁看似正常,然而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这一事件对陈长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成为他在晋军发展的转折点。陈长捷能够升任第72师师长,原因在于前任师长李生达被卫士熊希月刺杀,而这次行刺的背后,实际是阎锡山的布局。李生达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一度被提拔为陕甘宁青四省的“剿匪”副总指挥,这引发了阎锡山的忌惮。于是,阎锡山策划了这场暗杀,李生达死后,他表面上大力追凶并安抚人心,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李生达的妻儿也不幸丧生于一场大火,许多人认为此事与阎锡山脱不了关系。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阎锡山将陈长捷派往第72师,显然别有用心。他知道,李生达的亲信们定会对他心生不满,但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他们的怨气就难以凝聚成威胁。而陈长捷作为外来人,正好可以在这个空缺中“安抚”军心。不过,阎锡山并没有打算让第72师太过崛起,等局势稍微平稳后,他便采取了边缘化的策略,不让第72师承担重要的战斗任务,陈长捷的军旅生涯因此遭遇瓶颈。然而,陈长捷并没有因此抱怨,而是选择在平凡的任务中积极表现,尽力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当南口会战爆发,前线形势严峻,傅作义终于获得出征机会。这个机会并非因为阎锡山对傅作义的特别信任,而是因为其他将领都回避了这场硬仗。阎锡山虽然精于算计,但他明白,真正能打硬仗的将领才是不可或缺的。于是,陈长捷被选中作为傅作义的得力助手,随他一同出征。
陈长捷早已蓄势待发,他率领第72师投入战斗,虽然因战局突变,傅作义将部分部队交给汤恩伯指挥,但这并未妨碍陈长捷在战场上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第72师作为晋军的主力,在这场战斗中大放异彩,帮助汤恩伯在艰难的局面下挽回了一部分颜面,最终使得陈长捷得到了提拔,升任第1预备军中将军长。之后,他又在平型关一带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取得了显著胜利,进一步稳固了他在阎锡山心中的地位。
陈长捷的军事生涯逐渐上升,最终成为了第61军军长,并兼任前敌总指挥。在这时,他真正掌握了实权,成为一方战场的指挥者。陈长捷在忻口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指挥能力,面对日军的围攻,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以雷霆手段反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然而,尽管在南怀化的战斗中表现出色,陈长捷却未能因此得到更高的重用。反而,因为过于锋芒毕露,他成为了阎锡山眼中的不稳定因素,最终被边缘化。
尽管陈长捷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誉为“常胜将军”,然而,他的军事成绩并未为他带来更高的政治地位。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与当时军阀集团的复杂斗争息息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下,陈长捷虽然表现卓越,但却因为触碰了权力的敏感神经,最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陈长捷之所以被边缘化,原因就在于他在战场上过于坚定,几乎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一心只为赢得战争。然而,在一个重视“人和”与“兵权”的军阀环境里,他的这种做法无疑得罪了不少人,最终导致了他的仕途停滞。尽管卫立煌等少数人看好他的能力,但这并没有帮助他突破阎锡山的防线,反而加剧了他与阎锡山的矛盾,最终沦为边缘人物。
可以说,陈长捷的结局充满了遗憾,他在战场上拼搏到最后,最终却因政治斗争而失去了一切。虽然他作为战将的表现令人敬佩,但无奈的是,他始终无法摆脱权力斗争中的漩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