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陌刀军的威名,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平叛过程中,特别是在著名的长安城西“香积寺”大决战中,李嗣业作为“陌刀将”的英勇表现,是不容忽视的。李嗣业的卓越战绩仿佛天神下凡,成为了陌刀军传说的一部分。
陌刀军其实与后世的“重甲步兵”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穿戴重甲,手持长柄武器的步兵兵种。这个兵种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在较大的战场上防守并抗击“重甲骑兵”。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或是在随后的“两宋”时期,我们经常能看到“重甲步兵”持巨斧大锤,与“重甲骑兵”对抗。那么,为什么陌刀军所使用的兵器是长刀,而不是类似的重型武器呢?
这个差异实际上源于不同的战场环境和敌人。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两宋”时期,战争的背景大多是农耕文化的内战,战争双方的装备、战术基本相似,兵器选择也相对一致。然而,陌刀军的兴起恰恰发生在唐初,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百余年。当时,唐朝与周边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差距巨大,唐军面临的敌人通常是皮甲、甚至无甲的部队。在这种背景下,唐军特别需要能与这些敌人作战的精锐步兵,因此陌刀军的出现顺应了这一需要。
安西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且临近的“雍凉”二州人口稀少,粮食生产难以满足安西的需求。面对这种困境,唐朝采取了将内地移民迁往安西进行屯垦,并通过精兵策略来减少驻军人数,从而实现高效作战。因此,尽管安西四镇的控制范围广阔,但常驻的兵力仅有25000人,而精锐中的精锐——陌刀军,只有800人。
与“重装步兵”类似,唐朝的“重装骑兵”也并不显眼。虽然李世民曾亲自带领“玄甲军”作为重装骑兵在多次战争中大显身手,但在之后的战争中,由于敌人类型的变化,重装骑兵的规模化装备逐渐失去了实际意义。
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位于今天的北京一带,曾是唐朝的内战敌人“高句丽”的盘踞地。高句丽时期,便有大量“重装骑兵”。即便高句丽灭亡后,范阳地区依然有较强的重装骑兵力量。虽然这些骑兵的整体配置在“安史之乱”初期有所弱化,但它们仍然在初期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战果,直到安西陌刀军的出现。
李嗣业,身高超过1.9米,自小力大无穷,在长安京兆的“五陵”一带常参与打架斗殴。后来经过他人的劝导,李嗣业投身安西军队。可以说,李嗣业的从军时机恰到好处,正值唐军推广制式陌刀并成立陌刀军之际。当李嗣业第一次拿起陌刀时,他立刻被这兵器深深吸引,从此与陌刀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他出众的武力,李嗣业很快被提拔为陌刀军的统领——“陌刀将”。原本陌刀的重量为6到8斤,但李嗣业经过多次实战后,觉得不够理想,特意找工匠为他打造了专门的15斤加重版陌刀。
在“香积寺”一战中,李嗣业的个人表现堪称惊世骇俗。当时,唐军大阵正面临叛军“重装骑兵”的猛烈冲击,阵势几乎崩溃。李嗣业毫不犹豫地脱去重甲,手持陌刀,带领800名陌刀军以决死的姿态,逆流而上,迎击“重装骑兵”。史书记载,他一举斩杀数十人,“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李嗣业的英勇表现,不仅为唐军挽回了败局,也展示了陌刀军在硬拼重装骑兵时的强大力量。
然而,李嗣业的单枪匹马之勇并不完全代表陌刀军的整体表现。虽然“香积寺”一战确实展现了陌刀军的精锐实力,但不能将李嗣业个人的惊人表现视为全军的常态。的确,800名陌刀军凭借顽强的毅力与决死的勇气,成功扭转了战局,但如果陌刀军在面对“重装骑兵”时都能像李嗣业那样“砍瓜切菜”,显然是有些不现实的。
无论如何,“香积寺”之战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的案例,展现了唐朝背景下“重装步兵”与“重装骑兵”直接对抗的少见实例,并再次证明了“重装骑兵无敌”的说法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