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炎黄子孙,提到万里长城,心中总会涌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与豪情。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世界公认的奇迹之一,能被冠以“奇迹”的荣誉,绝非任何历史遗迹都能够拥有。
关于长城的建设时间,史学界存在诸多争议。许多人认为长城的修建始于秦始皇,但事实上,最早建造长城的应是周幽王,而这一历史的依据便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典故。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在周朝时期,长城和烽火台已经存在。可惜,随着岁月流转,周朝的这一伟大工程逐渐被遗弃。长城也在战乱和动荡中失去了原本的功能,直到秦朝统一了中国,长城才迎来新的建设。
那么,秦始皇为何会决定重修长城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高渐离,另一个则是术士卢生。
高渐离,曾是荆轲的挚友,擅长击筑与鼓乐。那首流传千古的《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便出自高渐离之口。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被秦始皇通缉,虽然他隐姓埋名多年,依然被秦王找到。秦始皇对高渐离的音乐才华颇为欣赏,但又担心他模仿荆轲刺杀自己,最终命人挖去了他的双眼,只留给他击筑的权利。然而,尽管遭受此残酷对待,高渐离最终依然行刺秦始皇,结果被秦始皇杀害。
高渐离的死对秦始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不相信鬼神的秦始皇,在高渐离死前听到他诅咒自己,称他不过是个凡人,早晚会死,而高渐离会在黄泉路上等他。这一简单的诅咒,使得秦始皇开始迷信长生不老,进而致力于寻求不死之术,导致了徐福与卢生的出海寻仙事件。
卢生,本是燕国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燕国和齐国的航海技术在当时堪称领先。秦始皇命令徐福出海寻求仙药,然而徐福一无所获。接着,秦始皇又派卢生出海。卢生自称为术士,现代人或许会认为他是个骗子,但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让他深信不疑。卢生出海几个月未有收获,回去后只得编造谎言称自己炼制了仙丹。为了安抚秦始皇的心情,他拿出自己“炼丹”的秘方,声称这是仙人所赠。
然而,即使有了所谓的“仙丹”,秦始皇依然不满足,他还想了解秦国的命运。卢生再次出海,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后,他回来告诉秦始皇,仙人已定秦国的命运——“亡秦者胡”。这句话,卢生本是为了应付秦始皇而随便编造的,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秦始皇的战略决策。
“胡”在当时指的是北方的胡人,也就是匈奴,他们以骑射闻名,战斗力强,且常年威胁中原的安全。虽然战国七雄中没有一个能轻易被匈奴所侵犯,但燕国和赵国常常遭受胡人的骚扰,为了防范胡人的侵扰,史书中记载,燕赵两国采取了“筑城御之”的措施。这些“城”可能是指当时的城墙,也可能包括周朝遗留下来的长城。到了秦昭襄王时期,也开始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胡人频繁侵扰边境,抢掠之后便迅速撤退,令边疆地区一片动荡。然而,刚刚统一的秦朝政务繁忙,初期并未对这一威胁给予足够重视。直到卢生以“仙人”的名义提醒他,称胡人将会导致秦朝灭亡,秦始皇才开始认真关注匈奴的威胁。他随即下令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
蒙恬的北伐进行得相当顺利,史料中记载:他成功地攻占了匈奴34座城池。可匈奴的机动性极强,而蒙恬的战线又过长,后勤供应困难。在此情况下,蒙恬开始选择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以稳固防线。蒙恬建议秦始皇重修各国遗留下来的防线,并将它们连接起来,用以防御匈奴入侵。于是,万里长城的雏形应运而生。
秦长城西起甘肃,穿越多个省份,直至鸭绿江,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烽火台和驻军,确保能迅速响应敌情。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规模和气势远不能与秦代的长城相提并论。可以看出,蒙恬修建长城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匈奴,但这一巨大的工程却为秦国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当时参与修建长城的军队约有40万,征用的民工至少超过50万,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20万人。如果秦朝仅有这项工程,或许不会走向灭亡,但当时的秦始皇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修建长城,还在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每项工程的投入几乎都是数百万劳动力。值得一提的是,秦朝的总人口仅有约2000万,剩余的多数都是老弱病残,农业生产因劳动力大量流失而陷入困境,粮食短缺,饥荒不断。为了支持这些庞大的工程建设,民间的赋税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最终引发了民众的不满,酿成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民间起义。
从蒙恬的北伐到万里长城的建设,秦始皇之所以如此重视胡人威胁,过度恐惧匈奴,其实是基于错误的信息。以当时匈奴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撼动秦朝的统治。尽管长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秦始皇的过度重视和战略失误,却将秦国拖入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谁能想到,秦始皇的一切决策,竟然源自一位江湖术士的谎言。卢生的一句“亡秦者胡”竟然使得秦始皇心神不宁,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战略决策。秦始皇虽终未实现长生不老,也未能彻底制止匈奴,但因这句“亡秦者胡”而作出的种种举措,却真正将秦国推向了灭亡。可以说,这句“亡秦者胡”,并非仅仅是误判,更是历史命运的深刻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