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末期,蜀汉凭借其地理优势本应稳固,但最终却在一夜之间崩塌,导致三国之间的微妙平衡瞬间瓦解。这一事件预示着天下将重归统一。诸葛亮病逝后,魏国与蜀国的争斗在邓艾与姜维两位武将之间展开。两国在汉中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邓艾与姜维也成为了各自国家的支柱。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春,魏国的司马昭发起了对蜀国的灭国战争。邓艾在奇袭阴平中立下大功,而姜维在得知蜀国灭亡后投降魏国。他们的命运,都因魏国的一位文士——钟会——而发生了转折。而与钟会相关的,另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便是失传的《广陵散》曲谱,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钟会,字士季(公元225年-264年),出生于颍川钟氏家族,父亲是魏国著名书法家钟繇,钟繇的书法与王羲之并列,被誉为“钟王”。钟会自幼聪慧,才情出众,深得魏帝和群臣的喜爱。大家都期望他能成为魏国的栋梁。钟会年纪轻轻便开始做官,并且迅速与司马家族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魏国的实权后,钟会成为了司马师的重要谋士,并在平叛过程中屡出奇谋,被誉为汉代张良的继承人。后来,钟会晋升为司隶校尉,负责管理魏国的政务及官员任命。在当时,有位名声显赫的博学之士——嵇康,钟会很想推荐他出仕,于是写了一篇《四本论》拜访嵇康。这一事件,正是导致《广陵散》失传的根源。
据《世说新语》记载,钟会写好《四本论》后,想亲自交给嵇康,但又害怕自己的文章会被嵇康嘲笑,于是他在嵇康的家门外犹豫不决,最终决定将文章扔进院子里,然后迅速离开。事后,嵇康在众人面前提起了这件事,钟会感到极大的羞耻,于是开始诬陷嵇康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愤怒之下将嵇康处决,并烧毁了《广陵散》,这首被誉为天下第一的乐曲也随之永远失传。
景元四年(263年),在钟会的极力推动下,司马昭决定对蜀国发动战争。钟会第一次担任魏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全面负责征伐蜀国的行动。邓艾和钟会分兵作战,魏军在剑阁遭遇蜀将姜维的顽强抵抗,但邓艾突破阴平,成功逼近成都。蜀主刘禅最终投降,姜维也归顺魏国,蜀国就此灭亡。此役的胜利让钟会、邓艾和姜维的命运急转直下,最终走向了终结。
据《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记载,钟会对邓艾心生疑虑,暗中向司马昭报告邓艾有反叛之心。司马昭因此下令将邓艾拘捕,并让钟会亲自带兵监视。钟会心怀野心,认为自己有能力独揽大权,甚至有意谋求魏国的控制。钟会曾对身边的人说:“事成之后,我可以得到天下;若失败,就退守蜀汉,也不失为刘备之后。”然而,钟会的阴谋很快被司马昭察觉,最终钟会和姜维都被处死。邓艾和钟会这两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就这样神秘地走向了死亡。
有传闻称,诸葛亮在生前早已预料到这一幕,并将自己的遗言刻在了石碑上。邓艾在突破阴平时,发现了一块石碑,碑文上写着:“二人初火,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块碑文的作者竟然是蜀国丞相诸葛亮。邓艾稍作停留,读完碑文后便继续行军,最终走向了蜀国的灭亡。石碑中的“两士”,正指的便是邓艾与钟会,两人随着蜀国的覆灭,亦走向了自己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