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其实倒不一定要杀功臣,老朱杀功臣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太子朱标之死。
(晚年朱元璋)
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他最疼爱的儿子。这个儿子早早的就被朱元璋立为接班人,在洪武元年明朝立国的第一年,朱元璋就迅速的立朱标为太子,确立的接班人的地位。
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寄予厚望,请了一套全明星的阵容来教授辅佐朱标,其中就包括明朝最顶尖的才子之一宋濂。而且朱标本人也颇为争气,史载,太子仁厚,与朱元璋杀伐果断的性格不同,太子非常仁爱,心地慈善,相信当了皇帝,也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帝。
可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从陕西视察回京之后,感染了风寒,当年去世。朱元璋痛不欲生,这件事儿沉重的打击了朱元璋,让他的精神顿减。
在太子死去之前,朱元璋兴起过三次大狱——胡惟庸案、蓝玉案和空印案。虽然三次大清洗让上万的官员掉了脑袋,但其中并没有太多的功臣。而且这三次大清洗都是有独特的原因的。
胡惟庸是明初宰相,但当了多年宰相以后开始膨胀,甚至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力,很多事情竟然敢擅自做主,而且结党营私,加上朱元璋本来就准备废除宰相制度,遂兴起大狱。而蓝玉更是功高自满,居然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自取灭亡。
但是在这两次大狱中,虽然有一部分功臣被杀(如李善长),但并没有大规模株连,尤其是武将。真正大规模的诛杀武将,是在朱标死之后。
(明建文帝,脸贼长)
太子死了,按说朱元璋要立其他的儿子,他有十几个儿子,嫡长子也有数个,其中还包括后来的永乐帝朱棣。但是朱元璋偏偏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实在是太疼爱太子朱标了,也许是对于长子的逝去太过伤心,也许是爱屋及乌,总之他犯了一个错误——立皇长孙朱允炆!
后来靖难之役之后,朱棣曾经说过一句话:“国赖长君”。
皇帝这个活,需要相当的经验和阅历,尤其在开国初年,年龄小是镇不住的。朱元璋就犯了这个错误,他把十几岁的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完全不考虑他的能力。
朱标是多年培养的太子,各方面能力都很成熟,完全可以掌控局面。可是朱允炆只是个孩子,一点威望和经验都没有。
老朱说,那就让爷爷给你开路吧。
为了让这个孙子坐稳皇位,朱元璋开始大开杀戒,尤其对武将,功臣武将的噩梦就是从此开始的。因为根据历史经验,最容易造反的就是开国武将,最容易威胁皇位的也是他们!(比如西汉等王朝)
有人问了,为什么不能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呢?
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复起。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完全没有要死的意思(实际上一直到他死的前一天他身体也很好)。但朱元璋当时已经是个老人了,赵匡胤可以确保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局面,朱元璋不能。
朱元璋想的是,你们这帮老家伙,就算免了官政治能量还在。万一我孙子继位以后一个糊涂,把你们复起召回来,重新掌兵怎么办呢?或者说你们赋闲在家,等我死了以后倚老卖老,不听指挥怎么办呢?
保险起见,还是都杀掉吧。
这就是皇帝的逻辑,所有的感情、功劳、人性,在他们眼里都不如权力重要。
但是兵总是要掌,于是朱元璋认为,谁也不如自己家人靠得住,还是把兵权交给朱允炆的几个叔叔吧!毕竟自己家人不会造你的反。
事实证明老朱又算错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知道自己死后几年就江山易受,自己的儿子完全大乱自己的安排的话,不知道要作何感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