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蜀汉的名将张飞以其直率、率真但又莽撞、冲动的性格,在历史的传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们常常将他视为典型的草莽英雄,尽管他具备了卓越的勇谋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但由于其出身较低且文化修养有限,张飞常常被简化为“莽夫”的形象。然而,随着现代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愈发全面,张飞的形象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从原先被看作是莽汉,到慢慢恢复其名将的身份,甚至有评论指出,张飞不仅是个勇猛的战士,也可能是一位才情出众、能书善画、且具有儒家气质的将领。
值得深思的是,张飞的诸多赞誉几乎都来自敌国。他们称其为“熊虎之将”和“万人敌”,这些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人对张飞的认知。例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到:“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这已成为张飞在正史中的主要形象。但问题在于,这些英雄式的“形象”是否真的能够反映蜀汉时期张飞的实际地位?
一、刘备眼中的张飞
在蜀汉的文臣武将中,张飞无疑是最为独特的角色之一。除了张飞自身的个人魅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是刘备的忠诚心腹,是刘备最亲近的嫡系。《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年轻时结交豪杰,曾得到当时涿县县令公孙瓒的庇护,并获得了大商人的资助,这为他日后能够积聚力量、壮大事业奠定了基础。《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记载提到:“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从此,张飞便与刘备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在这些最初的追随者中,只有关羽和张飞最终坚持与刘备一同走到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张飞与刘备同乡,二人都来自涿郡涿县。刘备入蜀之后,法正、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都得到了显赫的奖励。尤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时,关羽和张飞分别被封为四方将军。随后,关羽战死,刘备称帝,而张飞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并被授予司隶校尉职务。
这也正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结拜的原因之一。尽管正史中他们并非亲兄弟,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堪比亲情。如此背景下,刘备对张飞的任命显得尤其特殊,并非对待其他武将的方式。从刘备称帝后的诏书中可见其深厚的信任与期望:
> “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从这些诏书中,可以清晰看出刘备对张飞忠诚与能力的高度认可。
二、张飞与召虎的类比
刘备为何称张飞为“召虎”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召虎是西周“宣王中兴”时期的名臣,他不仅在周厉王暴政时勇敢站出来保护周朝继承人,还在西周复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召虎的事迹被后世誉为“国士”的象征,意味着他不仅具有极高的忠诚度,还有着非凡的智慧。显然,刘备将张飞视为蜀汉政权的“召虎”,并赋予他类似的角色。张飞担任的司隶校尉职务,与召虎在周朝的职责相似,主要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政务,并保卫朝廷。
事实上,刘备之所以如此安排,并非单纯因为张飞勇猛,而是基于对他忠诚与能力的深度信任。在刘备心中,关羽与张飞几乎就是自己的“宗室”,这一点从他们之间的家族联姻中不难看出。历史上,张飞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刘禅,刘备的后代与关、张、马等家族有着深厚的血缘联系。
三、张飞的“国士”形象
在历史的演绎中,张飞被视为蜀汉的支柱之一。正如《三国志》中所记:“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这也得到了杨戏在《季汉辅臣传》中的认可:“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张飞与关羽一样,都是支撑刘备政权的重要力量。
然而,尽管张飞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无可置疑,但他终究未能完成自己作为“国士”的使命。在即将参与伐吴大业时,张飞不幸遭遇暗算,英年早逝,未能继续为蜀汉作出更多贡献。张飞的去世使得他未能真正享有“国士”的称号,而最终只能以“猛将”的形象留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