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误解,认为司马懿的兄弟只有三人,分别是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其他兄弟似乎无迹可寻。但事实上,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因名字中带“达”字而被后人称为“八达”。这些兄弟各有其成就,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那么,这“八达”究竟都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取得了哪些历史成就?又是如何走向各自命运的呢?
长子司马朗,字伯达,从小就以聪慧过人、品行端正而受到人们的赞誉。年仅12岁时,他便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之后跟随父亲司马防在洛阳任职。在董卓焚烧洛阳、挟帝西迁之际,司马朗受父命带领家人逃往东边避祸,先到黎阳,之后再回到故乡温县。由于司马防曾对曹操有恩,因此曹操执政后,便召司马朗为司空掾属,并对他颇为器重。司马朗先后担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均有显赫政绩,深得百姓爱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随夏侯惇和臧霸一同征讨江东时,不幸在居巢染疫去世,享年仅47岁。司马朗有一子名为司马遗,此外还收养了三弟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司马遗在魏明帝时期被封为昌武亭侯,而司马望则在西晋时期成为义阳王,历任征西将军、卫将军、司徒和大司马等重要职务。
二子司马懿,字仲达,毫无疑问是“八达”中成就最为显赫、名声最大的一位。司马懿年轻时便聪慧机警,胸怀壮志且谋略非凡。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应曹操的征召,开始了在曹魏朝廷的仕途,任文学掾,之后陆续担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掾、丞相主簿等职,因其勤政务实且屡献良策,很快赢得了曹操的青睐。曹操去世后,司马懿转而侍奉曹丕,成为曹丕的得力助手和心腹。
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懿地位显赫,先后担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给事中、录尚书事等多个重要职位。魏明帝继位后,司马懿更是位列高官,先后担任骠骑将军、大将军、大都督、太尉等职,并被封为舞阳侯。在明帝临终之前,司马懿被任命为辅臣,与曹休、曹真、陈群等并列。曹芳继位后,司马懿虽然曾一度被曹爽排挤,成为太傅的空头职务,但他一直深藏不露,耐心等待时机。十年后,通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终于成功铲除曹爽一党,掌握了魏国的实权。司马懿于251年去世,享年71岁,朝廷追谥其为文贞(后改为文宣)。他去世后,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分别继承了权力。司马昭继位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而司马炎登基后,又追尊其为宣帝。司马懿有九子和二女,其中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都被追尊为帝,而其他诸子在西晋建立后也都被封为诸侯王。
三子司马孚,字叔达,是“八达”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他为人温厚、廉洁,通达经史,且德行端正,堪称古人所敬仰的道德楷模。曹操执政初期,司马孚曾任曹植的文学掾,后转任曹丕的中庶子。魏国建立后,司马孚先后担任中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河内典农、清河太守、度支尚书等职,逐步获得重用。在司马家掌权时期,司马孚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要职务,最终官至太傅,并被封为长乐公。
司马孚的寿命长达92年,成为“八达”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在晋朝建立后,被封为安平王,并历任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高位。司马孚在世时始终忠诚于魏国,直至272年去世。临终时,他依旧视自己为魏朝的忠臣。司马孚共有九个儿子,其中世子司马邕早逝,次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孚,但其余六子均在西晋获得了封王的殊荣。
四子司马馗,字季达,在魏朝担任鲁相,封东武城侯。关于他具体的生卒年及后事记载不详,但他死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戴”。司马馗育有三子,分别是司马权、司马泰和司马绥,这三人也都在西晋时期获得了王爵。司马馗的孙子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司马越,他不仅被封为东海王,还在“八王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覆灭。
五子司马恂,字显达,仕途上官至鸿胪丞。有关他生卒年、追赠、谥号等信息无从考证。司马恂至少有一子,名叫司马遂,他在魏朝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西晋时期被封为济南王。
六子司马进,字惠达,在魏朝官至中郎,封城阳亭侯。与司马恂类似,关于他的生卒年和追赠等资料也没有明确记载。司马进有两子,分别是司马逊和司马睦,前者在西晋被封为谯王,后者则为高阳王。
七子司马通,字雅达,仕途未详,曾在魏朝封为安城亭侯。关于他的其他资料也未详细记载。司马通育有三子,分别是司马陵、司马顺和司马斌。司马陵在西晋被封为任城王,而司马斌则被封为西河王。至于司马顺,他是家族中唯一反对司马炎篡位的人,因此被废除并流放,最终死于姑臧。
八子司马敏,字幼达,他的仕途并未有详细记载,在魏朝仅封为安平亭侯。由于司马敏早逝,且没有留下后嗣,因此其侄儿司马睦把长子司马彪过继给他。司马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撰写《九州春秋》和《续汉书》,在中国史学界有着较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