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被许多三国时期著名谋士称作“世之枭雄”。连曹操也曾在青梅煮酒之时,与刘备纵论天下英雄,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对刘备的高度评价,但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刘备有心恢复汉室,参与了群雄逐鹿中原的壮丽画卷,为何最终却只守着蜀地一隅?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刘备自己早早给出了回答,而诸葛亮也清楚其中的道理。
裴潜,字文行,原籍河东闻喜,是一位在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士人。他与刘备的相识始于避乱荆州。裴潜不仅有过人之见识,也有着识人之明。到达荆州后,刘表对裴潜予以厚待,把他当作宾客来接待,希望与他结交,拉拢他为己所用。与此同时,王粲和司马芝(后来都投降了曹操并得到了重用)也在荆州,三人交情深厚。裴潜曾私下对这两位说道:“刘备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牧人,并非霸王之才,他打着周文王的旗号,不过是自抬身价。不久之后,他注定会被击败。”果然,刘表死后不久,曹操就迅速占领了荆州,证明裴潜的判断是准确的。
曹操征服荆州后,任命裴潜为参丞相军事,之后裴潜在京城多次调动工作,先后担任了三个县的县令。期间,曹操曾向他请教:“从前你和刘备都在荆州,你怎么看刘备的才略?”裴潜回答道:“如果让刘备占据中原,他只会引发混乱,而难以治理国家;但是若让他坐守险要之地,他有能力称雄一方。”裴潜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刘备的局限,也正因如此,曹操对刘备的威胁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刘备入蜀前的经历来看,这一切似乎也都在预示着他的未来。
刘备最初的表现并不显赫,黄巾之乱中,他虽然身为皇叔,却没有展现出太多才干,甚至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也只是出谋划策,未能实际参与。此后,刘备成为了一个小县令,似乎就此止步。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不断四处游走、辗转各地,试图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后来,刘备从陶谦手中接管了徐州,但却不得不屈服于曹操的压力,参与了攻打袁术的战争。尽管陈群曾提醒他,若这样做,吕布可能会趁机袭击并占领徐州,但刘备还是没有听从劝告,结果如陈群所言,他不仅丢失了徐州,还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刘备的遭遇变得愈加艰难。虽然曹操曾多次给予他帮助,但他最终还是反叛了曹操,占领了徐州。然而,曹操大怒之下,使得刘备再次无家可归。接着,刘备投向了袁绍,但袁绍败北;然后,他又投向了刘表,但刘表死后,他又不得不背上80万曹兵转投孙权。这一系列的波折,使得刘备几乎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游民。然而,借助孙权的力量,刘备终于成功地迫使曹操退回许都,暂时喘了口气,但这时他已经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暂时借住在荆州。
就在刘备无路可走时,出现了一个真心愿意帮助他的人——诸葛亮!正是因为如此,水镜先生才会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可以想见,若不是有了诸葛亮的支持,刘备的命运或许会更加艰难。
诸葛亮终于三顾茅庐,答应了刘备的邀请,成为了刘备的军师。然而,诸葛亮也是一位聪明人,他肯定在心中对刘备有所评估。毕竟,刘备的未来并不是无可限量,除非他能稳住蜀地,争取其他更多的支持。于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隆中对》,详细阐述了未来的战略方针:即使不能一统天下,也可以通过占据蜀地和荆州,逐步向中原扩展。此策虽然精彩,但也承认了刘备只能在三分天下中争取一席之地。
如果诸葛亮没有如此远见,他本应先图荆州,而非将目光放在益州。毕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力量并不稳定,若是能借此机会占领中原,局势必将发生重大变化。然而,诸葛亮深知中原并非刘备的沃土,因此,他首先选择了益州,而后再以荆州为跳板,图谋北进。遗憾的是,荆州最终未能牢牢把握,这也使得刘备的势力大大削弱。失去荆州后,刘备的梦想破灭,守住益州都已变得艰难,更何况是完全翻盘,重夺天下呢?
各位读者,大家怎么看小编的分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