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们来评选17世纪世界上最强的军队,恐怕各方看法都会有分歧,但如果谈到17世纪亚洲,尤其是东亚的最强军队,大清帝国的八旗军一定是名列前茅。
事实上,八旗军更像是一个组织的概念,而非单纯的民族概念。大清的八旗可以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满洲八旗是大清的嫡系,由满洲人组成;蒙古八旗则由归附大清的漠南蒙古骑兵构成;汉军八旗则主要由关外投降的大明降兵以及大清入关后收编的精锐力量组成,像是李定国的儿子、大西军的后裔,甚至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以及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儿子陈梦球,均加入了汉军八旗。由此可见,八旗军的包容性以及大清的统战能力非同小可。尽管如此,满洲八旗作为核心,其地位尤为重要。三大旗并享有同等待遇。
然而,作为一个相对人数较少的民族,满清在入关后,面对辽阔的中原大地和四起的反清起义,帝国的统治者心中常有不安和不自信。因此,满清对军队的重视度极高,尤其是在国家刚刚建立之初。作为一个凭借军事立国的政权,清廷从未放松过对军权的把控。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清朝需要一支忠诚度高、战斗力强的“战略机动兵团”,随时能应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对八旗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组,将八旗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守关外驻防白山黑水,这是大清的发源地,称为“关外八旗”;一部分出驻各地,负责把控重要地区与战略要地,强化清朝的地方统治,称为“驻防八旗”;另一部分则专门驻守京师,保护京城的安全,并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应对战事,称为“京师八旗”。
虽然之前已有文章详细讨论过关外八旗和驻防八旗,这里暂且不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我以前的文章。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京师八旗的故事。
京师八旗,或称“京营八旗”或“禁旅八旗”,顾名思义,驻扎在北京,肩负着保护京城的重任,因此也被称作御林军。京师八旗的兵力大约为7到8万人,占八旗总兵力的半数左右。它的核心由满洲八旗兵组成,当然也包括精锐的蒙古八旗骑兵与汉军八旗的火炮部队共同协防。京师八旗作为清军中的精锐部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饷待遇也远高于其他部队,甚至是绿营兵的三倍之多。入关初期,八旗军的战斗作风正直、简洁,尚未沾染太多腐化的气息,清廷对八旗的训练尤为重视。尤其是京师八旗,驻守在皇城脚下,训练自然更为严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统一天下,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京师八旗的作风也发生了变化。长时间驻扎在京城的繁华之地,且享受丰厚待遇,士气逐渐衰退。逐步地,京师八旗军士们沉迷于吃喝玩乐,原本的朴实与勇猛逐渐消失不见。进入康熙年间,尤其是三藩之乱期间,京师八旗竟然出现了士兵拒绝出征、不愿参战的现象。康熙深感震惊,于是下定决心要恢复八旗军的战斗力,特别是他一心想要重振的京师八旗。
康熙将实际作战作为恢复京师八旗战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他大量调动京师八旗参战。在经过一场场的战斗后,这支曾经风靡一时的劲旅终于逐渐找回了往日的勇气,战斗力迅速恢复。
雍正七年(1729年),京师八旗参加了河通泊战役。虽然他们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准噶尔骑兵,最终全军覆没,死伤惨重,战死率高达95%,但依旧没有一人投降,展现了京师八旗的顽强与坚韧。战后,京师八旗的家家户户都穿上了丧服,足见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致力于恢复八旗的荣光。他从关外八旗中调遣精锐兵员,充实京师八旗,甚至组建了西山健锐营等尖刀部队,并恢复严苛的军法制度。任何作战不力的军官和士兵都受到严厉惩处,而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则得到丰厚的奖励,甚至有士兵因表现出色从一个小兵连升七级,破格晋升为三品游击将军。乾隆帝的激励措施重新点燃了京师八旗的战斗激情,令他们的足迹遍布东亚的各个角落。
然而,随着乾隆帝的去世,清朝进入了衰退期。由于战事逐渐减少,京师八旗的战斗力也开始大幅下降。到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曾经骁勇善战的京师八旗,已然沦为一支只会享乐的纨绔之军。清廷只得依靠汉人精锐来剿灭太平天国,自此,军权开始下移。
进入20世纪初,清朝进行了一次自救尝试——清末新政。模仿德国建立新军,并从京师八旗中挑选强健精锐,组成北洋六镇的首镇——北洋陆军第一镇,也就是俗称的禁卫军。清末的禁卫军配备了全套德国式装备,驻扎在北京城,并由清朝最有军事才能的宗室铁良指挥。然而,铁良最终被革命党刺杀,禁卫军的指挥权被袁世凯所接管,清朝的“最后王牌”也随着禁卫军的消失而逐渐走向灭亡。1912年,清朝最终宣布退位,宣告了大清帝国的灭亡,帝国持续了26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