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藩镇割据时期。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失败给节度使们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不再心怀对皇位的觊觎,但藩镇内部存在的两个致命弱点,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藩镇的扩张能力,从而为大唐帝国内部的稳定与和平创造了条件。
藩镇的致命弱点之一:节度使之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从表面来看,藩镇处于完全自治的状态,特别是以东北部的幽州、魏博、成德等镇为代表,节度使的继任几乎完全由内部决定。当老节度使去世后,藩镇内部通常会推举出新的人选,然后朝廷象征性地发出诏书加以确认。此时,大唐朝廷看似对藩镇内部的权力交接并没有太多主动权。然而,两个关键因素使得朝廷的诏书确认变得至关重要,从而迫使藩镇在许多情况下做出妥协,以确保节度使之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第一个原因是藩镇内部民众的支持。虽然节度使的民众和基层官员通常都忠诚于节度使,但大唐百余年的统治早已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在民众的眼中,朝廷始终代表着正统与合法性。如果新任节度使未得到朝廷的正式确认,那他就容易被视为非法篡位者。这个问题深深影响了藩镇的稳定性,节度使往往迫切需要朝廷的认可来获得名分。
第二个原因是周边藩镇的外部压力。虽然割据的藩镇与朝廷处于对立的状态,但藩镇之间,尤其是接壤的藩镇,往往存在激烈的竞争和冲突。如果周边的藩镇节度使都得到了朝廷的确认,那么没有获得确认的节度使就会面临名誉和道义上的压力,甚至可能成为其他藩镇借此发动攻击的借口。
例如,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突然暴死,继任者是年仅11岁的儿子田怀谏,实权则落入家仆蒋士则手中。蒋士则为人严酷,经常随意更换将领,引起了军中的不满和哗变。最终,田弘正(田季安的堂侄)被推举为新节度使。然而,由于田弘正继位不正,内部形势极为动荡,他急于得到朝廷的正式认可,而大唐朝廷则有意拖延处理。最后,田弘正不得不承诺与朝廷恢复正常关系,按照朝廷命令行事,并定期缴纳赋税,以此换取朝廷的诏书确认。尽管魏博依旧保持着自治状态,田弘正却因此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政令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朝廷的威信。
藩镇的致命弱点之二:节度使控制藩镇的能力
藩镇割据的核心是军队。节度使往往依赖亲信与家族成员来维持对军队的控制。具体来说,最亲近的部队包括族人和亲信将领、名义上的养子亲军(如安禄山的养子亲军多达8000人)、牙内军、牙军和地方团练等。由于藩镇内部的权力斗争频繁,节度使通常将最精锐的部队安置在自己的驻地,并确保各将领手中的军权保持平衡,避免出现某个将领权力过大,从而威胁到节度使本人的地位。
但无论节度使如何努力保持平衡,继任者能否掌控局势始终存在不确定性。节度使之位并不像帝位那样有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而是依靠武力继位。因此,若继任者被军方视为软弱无能,便很容易被其他将领篡位。这种权力斗争往往导致藩镇内部的不稳定,节度使难以保证自己的继任者能够稳固控制藩镇,进一步削弱了藩镇的力量。
这两个致命弱点,间接地影响了节度使们对朝廷的态度。为了避免与朝廷发生公开冲突,藩镇往往采取妥协的策略,通过与朝廷进行讨价还价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直接诉诸武力。这样一来,尽管藩镇表面上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实际上,它们依然受到大唐朝廷的制约,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内部联系与合作,进而促进了大唐的内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