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6月14日,浙江奉化的一个小镇上,一位老太太安详地辞世,享年58岁。她是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为了表达对她的尊敬,蒋介石的恩师孙中山亲自为她撰写了墓碑铭文:“民国十年,蒋母之墓,孙文题。”而她的墓志由胡汉民撰写,墓铭则由汪精卫所题,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手书。能够得到如此多政界重人的尊崇,足见她在当时的特殊地位。
王采玉于1863年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葛竹村,父亲是一位能干的商人,家境殷实,使得她从小衣食无忧。然而,命运常常捉弄人,在她19岁时,父亲突如其来的去世,家庭陷入困境。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沉迷赌博,另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家里的重担最终落在了王采玉的肩上。
尽管面临重重困境,王采玉凭借坚强的意志,逐步撑起了这个家。她与竺某成婚后,生活逐渐回到了正轨。然而,天不遂人愿,生活对她并没有因此而宽容。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而同年丈夫也因霍乱去世,使得她原本的幸福家庭瞬间破碎。深受打击的王采玉一度对人生绝望,甚至决定剃发为尼。
听闻女儿的打算后,母亲焦急地赶来劝阻,但王采玉已经下定决心,拒绝了家人的劝说。最终,在亲人的劝导下,她决定带发修行,并答应若未来有合适的良缘,她会选择还俗。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她的堂哥王贤东的介绍下,王采玉嫁给了蒋肇聪,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富商。
蒋肇聪比王采玉大21岁,虽然他曾有两任妻子,但两位妻子都因病去世。蒋家是溪口镇的知名富户,经营着盐铺和钱庄,家庭经济状况稳固。尽管两人年龄悬殊,王采玉的家庭最终同意了这段婚事。婚后,王采玉迎来了短暂的幸福,尤其是蒋介石的降生,令蒋家上下充满喜悦,她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她。丈夫蒋肇聪因瘟疫去世,年仅53岁。加上蒋肇聪的前妻所生的蒋介卿,也前来争夺家产,最终,王采玉仅获得了蒋家一套老宅和二十多亩薄田,其他家产却被蒋介卿占据。
尽管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王采玉凭借自己的努力,勉强维持着家中的生活。然而,这并非她人生的终点。1901年,清朝因财政危机开始加大对百姓的剥削,蒋介石在14岁时被捕入狱,成为清政府的威胁对象。王采玉四处奔走,设法将儿子救了出来,直到1905年,蒋介石出国赴日本求学时,王采玉毫不犹豫地支持了他的决定,并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对儿子鼓励道:“你只管安心去,不要牵挂我,未来一定要做一番事业。”
蒋介石在日本学成归国后,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王采玉看到儿子成长为有作为的人,心中无比欣慰。蒋介石也时常寄信询问母亲的近况,并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挂念。王采玉在回信中总是强调:“国事为重,请勿为家事挂心。”
1919年3月,蒋介石得知母亲的病情复发后,特地从上海将她接到上海治疗,不仅请了当时的名医,还不离不弃地照料她。待母亲病情稍有好转后,王采玉表示想回老家,蒋介石便将她送回了溪口镇。可惜,母亲的健康状况未能得到持久的改善,蒋介石经常回家探望并细心照顾她。
在王采玉临终时,蒋介石始终未离开她的床前,哪怕忙碌的国民党事务和孙中山等人的催促也无法让他离开母亲。在她的最后时刻,蒋介石用尽全力陪伴着她。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与世长辞,享年58岁。
由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党内高层都前来吊唁。孙中山亲自为她题写了碑文,而胡汉民、汪精卫则分别写下墓志与墓铭。1923年,蒋介石回到家乡,为母亲修建了名为“慈庵”的房子,象征着他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每年清明,蒋介石都会回溪口祭拜母亲,并住在“慈庵”里,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孝敬。
蒋介石在政治生涯中的三次下野,都会回到溪口,只为扫墓守陵。即使流亡台湾,蒋介石仍未忘记母亲,他专门设立了母亲的灵位,并定期祭奠。1971年,他又在日月潭修建了一座“慈恩塔”,专为母亲安置灵位,这座塔成为了日月潭的标志性建筑。蒋介石虽然一生中争议不断,但他对母亲的深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值得敬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