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莆田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
与80年前家族制作的龙舟相逢
揭开了一段庆祝抗战胜利的往事
老龙舟,1945年造
“没错,是我们家造的龙舟,这个‘葫芦刻’就是记号。”端午节之际,68岁的“莆田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玉章来到涵江区梧塘镇西庄隆兴社,看到家族先辈打造的龙舟,如同见到久违的“亲人”,激动不已。
吴玉章家族是莆田仅存的龙舟制作世家,从清代至今,历经五代传承。收藏在西庄隆兴社的一对龙舟,是其族人建造的全市现存“最高龄”的龙舟。
记者看到,一艘“鸡公仔”,一艘“齐头船”,被安置在隆兴社厅堂左右侧横梁上。舟身书写了建造年份,均为1945年。这对龙舟,见证了莆田南北洋居民欢庆抗战胜利,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倒置在隆兴社厅堂侧横梁上的龙舟
“莆田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玉章(右)向居民介绍家族龙舟制作工艺
(一)
“那时这两艘龙舟就在隆兴社前的河道竞渡,外乡人闻讯赶来,岸边挤满了观众,我踮起脚尖观看,现场锣鼓喧天。”年逾九旬的西庄社区居民林碧珠记忆犹新,“两艘龙舟不仅在当地与周边村庄的龙舟进行竞渡,还被请到外乡比赛。”
眼前的老龙舟,彩绘的凤凰、仙人、骏马、猎豹栩栩如生。居民卢伯松指着“鸡公仔”龙舟上书写的“鳌塘”说,“鳌塘”是梧塘的旧称,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鳌塘西庄”的龙舟队就赫赫有名。
地处北洋平原的梧塘沟渠纵横,民间尚传西庄的米田岩头有“三个塘填田72亩”。西庄种植两季稻和小麦,一年三熟,农业发达,人丁兴旺。端午时节,田工闲,龙舟竞渡氛围浓厚。当地桂圆、茶叶、海鲜干货通过水运销售到上海、南京、宁波、芜湖等地,发家致富的村民捐资组建家乡龙舟队,西庄龙舟队声名鹊起。
抗日战争时期,西庄成为涵江地区游击战前沿。史料记载,1945年5月底,游击队在西庄后山突袭日军运粮小队,击毙3人,缴获步枪5支。当地人通过设在西庄林氏宗祠的秘密交通站向游击队传递日军在涵江的动向情报,1945年6月初成功预警一次扫荡。
抗战胜利之年,西庄人民造龙舟,用薪火相传的坚守展现同心勠力的团结。
“夺来第一标,鼓起三千浪”,“齐头船”船头的祝语,勾起75岁居民卢伯云的回忆。“我父亲生前是西庄龙舟队的掌舵,这两艘龙舟的船舵长4.8米。当年赛龙舟,他稳稳把控,龙舟在河道上穿行自如。龙舟竞渡蕴含莆田人迎难而上、永不言弃、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卢伯云说。
作为欢庆抗战胜利的纪念品,当地居民格外珍惜这两艘龙舟。隆兴社董事长陈荣春说,为确保龙舟保存完好,隆兴社常年保持通风透气。卸下的龙头也得到妥善的保管,只有在元宵或社庆时,才会对外展示。
船头的祝语和制造年份清晰可见
端午节,西庄居民围观龙舟龙头
(二)
“龙舟取材樟木和杉木,长14.2米,宽1.4米。”在隆兴社,吴玉章仔细察看两艘老龙舟的制作工艺,取出随身携带的卷尺丈量船身。他说,这两艘龙舟是家族第三代传承人、他的伯父吴文棋领衔建造。
“老船点也点,齐头船爬(划)厄紧(更快)。”这是流传于莆仙地区的一句谚语。莆田南北洋水乡,河道四通八达。热闹的龙舟竞渡,催生了龙舟制作技艺。
吴玉章的家乡荔城区黄石镇华堤村,坐落于木兰溪下游南洋水乡,家族传承的“莆田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兴社的这对龙舟是莆田龙舟的典型造型。”他如数家珍,“鸡公仔”和“齐头船”区别在于头部,“鸡公仔”又称“老船”,船头安装龙首,口挂长须,舌头晃荡,船颈微微倾斜。“齐头船”则仰为平面,正中画龙形大脸,是莆田独有的龙舟造型。他的家族制作的龙舟在水门上雕刻“葫芦”,“齐头船”特制“三菱标”,在新船下水时用于挂开宗毛笔、竹子、手帕、扇子等。基于这些特有的标记,他们辨认出隆兴社的这对老龙舟及收藏于市博物馆的梧郊里社“老船”等均出自族人之手。
如今,隆兴社的这对进入“耄耋之年”的龙舟依旧保存完好,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又是一年端午节,莆田百艘龙舟巡游木兰溪10公里活动即将开启,首次展开“龙舟马拉松”,令吴玉章十分期待。他表示,“龙舟竞渡不仅是力量与速度的较量,更是跨越古今的文化传承。”
来源|莆田新闻
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