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大清朝历史上一位极具才华的政治家,他的存在使得清朝顺利进入中原,成为强大的帝国。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术智慧出类拔萃,是清军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外,他的抱负也非常宏大,一生中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清朝其他皇帝相比,康熙甚至曾视多尔衮为一位值得敬仰的大人物。
然而,多尔衮的才华虽出众,却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机会。他的整个生命几乎都献给了为爱新觉罗的江山打拼,而他心中渴望的帝位始终未能实现。虽然顺治后来为他册封了皇帝的名号,但他死后不久,顺治却翻脸不认人,实施了极为严厉的惩罚,对其遗体鞭尸,挖坟撤封,甚至从历史上抹去他的存在。尽管此时的多尔衮早已去世,顺治的这种举动无疑揭示了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时期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和困扰。
事实上,多尔衮本有两次接近成为皇帝的机会。第一次是在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后,满洲皇位的继承并未确定,而满族社会的结构仍然以武力为主导。此时的多尔衮年仅15岁,又未曾立下赫赫战功,不属于四大贝勒之一,而皇太极凭借自身的实力顺利登基成为清朝的新帝。第二次机会发生在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此时多尔衮本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并非孤军作战,贝勒豪格也是他的强劲对手。两人甚至一度差点在紫禁城内为皇位大打出手。然而,最终以福临即位为妥,福临既是皇子又非贝勒,他的上台成了调和双方力量的一种选择。
在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对这位年轻且失去了帝位的王者而言,争取最终的胜利似乎是他一生的追求。此时,他在朝中的威望无可匹敌,然而他始终没有做出篡位的决定,依旧担任着摄政王一职。多尔衮没有称帝的原因至今仍然引发了众多猜测。有人认为这与他与孝庄的关系无关,因为多尔衮并没有与孝庄建立私情。事实上,多尔衮对汉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理解传统伦理观念,并且知晓如果背离这些伦理,必将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反感。这使得他不可能做出那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从历史资料来看,有三大原因导致多尔衮未能登基成为新一代帝王。首先,剃发令引起了满洲以外大量民众的不满,尤其是当时南明政权仍然存在,剃发之举很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如果引发更大的风波,甚至可能连他作为摄政王的地位都不保。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稳定清朝的根基比一切都重要。其次,多尔衮一生未曾育有子嗣。如果他自己即位,死后皇太极的后代必然继位,这将给他带来不小的政治风险,甚至可能令他家族遭遇灭顶之灾。因此,他不愿意冒险篡位。最后,长期的征战使得多尔衮的身体状况堪忧,身体上的隐疾常常发作。如果他成为皇帝,每日繁重的政务将使他力不从心,无法承受如此重负。
综上所述,多尔衮是一位非常聪慧、深思熟虑的人,他总是能够超前地思考问题。虽然顺治对他充满恨意,但其他清朝的皇帝则普遍对多尔衮抱有崇高的敬意。顺治可能将多尔衮视为一个威胁,试图抹去他的一切,但乾隆则重拾了多尔衮的功绩,将他重新安置在宗庙中。这也证明了多尔衮未能称帝,事实上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他当年称帝,或许他将无法在后世受到如此尊崇,甚至无法在清朝的皇帝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