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始终让我们国人感到无比自豪。大唐盛世,四海来朝,想象一下那时的盛景,实在令人神往。这个时代的强大,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还深深体现在人们对美的认知上。大家或许已经意识到,唐代的审美观与前代有着显著不同,唐代对美的标准,特别是在女性美的定义上,与唐前的瘦为美形成了鲜明对比。
唐代之前,人们心中的美人通常是身形纤细的,比如西施、赵飞燕这样的历史人物,都以苗条为美的代表。然而到了唐代,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发生了转变,丰盈、丰腴的身材才成为了美的象征。说到这个,不禁让人感叹,唐朝真是胖子的乐园。那么,唐朝的美女是否真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都是“胖妞”呢?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杨贵妃的身高体重的了解,我们能对唐代“以胖为美”的标准有更深刻的理解。
唐代的诗人李白曾在《清平调》一诗中写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使君王带笑看。”这句诗所歌颂的正是杨玉环(即杨贵妃)。据说,杨贵妃非常喜欢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甚至因为此事奖赏了李白。杨玉环作为唐代的美女代表之一,往往被与“胖”挂钩,但为什么她会被称作胖美人,至今仍难以言明。但可以确认的是,杨玉环必定是一位绝世美人。为何这样说?因为她原本是寿王李瑁的妻子,后被李隆基召入宫中为妃。要知道,李隆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迎娶儿媳妇为妃,显然是杨贵妃的美貌与魅力无可挑剔。
然而,尽管杨贵妃的美丽毋庸置疑,关于她是否真的是“胖美人”这一点,史料给出的答案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说法。从出土的唐代文物及史料来看,杨贵妃并不能算是一个“胖”女人。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也曾写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通过这几句诗,勾画出了杨贵妃的美貌,她的美不止是容貌的出众,更在于她的神态和身形。她的肌肤细腻,骨肉匀称。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李白和杜甫作为唐代的文人,怎敢直言杨贵妃不美呢?其实,如果了解杨贵妃的身高体重,便能发现她并非大家常想象的那种“大胖妞”。根据史料,杨玉环的身高大约在1米6左右,体重大约在120斤左右,这个体重在现代也并不算胖,甚至可以说是健康且匀称的。
其实,今天我们对“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唐代的审美标准存在很大的误差。唐朝的“胖”并非指人如今日所说的那种“臃肿”,而是指身材“丰腴”。“丰腴”一词强调的是体态的丰满而不臃肿,且匀称优美。例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她与林黛玉相比体型较为丰满,但在大观园内,这种丰满并不显得突兀。反而,薛宝钗的丰满给人一种健康、富态的美,尤其受到长辈的青睐。
唐代的审美标准同样并非推崇“胖得不成形”的女性,而是推崇身形匀称、健康明亮的女性。丰富的胸部、臀部线条以及柔和的曲线,才是唐代所推崇的“美”。这一审美标准可以通过唐代留下的画作加以验证。例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普遍表现出丰盈的美感,显示了盛唐时代对“丰腴美”的喜爱。
了解了唐代的审美标准后,我们不难理解,唐代并没有像之前的时代一样对女性身形做出严格的约束。魏晋时期强调的“秀骨清像”以及明清时期的裹脚风气,都是为了追求瘦小身形的极端表现。而唐代则更加宽容,审美更加健康、自然。尤其是唐朝的民族融合,汉族与鲜卑族文化的交融,也使得唐代人们对美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宽广而富有包容性。
唐代的审美标准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也体现了国力的强盛与民生的富足。身形的美,不再是单纯的瘦,而是更注重匀称与健康。从阎立本的《步辇图》到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我们能看到唐代女性在画作中的身姿愈加丰盈、健康,这种“丰腴美”的审美观在唐朝成为了主流。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而无论是胖还是瘦,真正的美是健康与和谐的结合。现代社会中,“瘦”常被视为美的标准,许多女性追求极限的瘦身,甚至有时不惜透支健康。事实上,减肥的初衷应该是为了保持健康,而不是盲目追求瘦身。我们不妨从唐代的审美中汲取一份自信,以健康为美,摒弃极端和不必要的体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