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出,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诸多壮举,包括救阿斗、斩杀文丑、刺杀麴义、力战许褚、李典和于禁等情节,可能并非完全真实,而是虚构的。尤其是赵云在长坂坡的“七进七出”以及斩韩德父子等情节,也被质疑为演义的艺术加工。对此,很多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些观点过于偏激,不值得理会。更多的历史爱好者认为,赵云在正史中的表现与演义中的描述相差不大,尤其是在汉水之战中的表现,几乎没有太大的出入。赵云作为常山赵子龙,一直以来被誉为“勇冠天下”的英雄。
那么,如果在历史上,赵云刺杀的麴义和高览加入刘备的阵营并存活下来,直到刘备称帝,他们的官职会如何安排呢?有些朋友大胆猜测,假如这两位武将没有死,依照他们的能力,他们有足够的资格担任蜀汉的高级将领。如果他们加入刘备阵营并存活,可能会在刘备称帝时担任以下职务:关羽为大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而麴义则可以担任卫将军;黄忠为前将军,赵云为右将军,黄权为左将军,高览则可担任后将军;魏延担任征北将军,李严为征东将军,吴班为征西将军,陈到则为征南将军;刘封可为镇北将军,孟达为镇东将军,传彤为镇西将军,向宠为镇南将军。
《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则是史书。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亲蜀的,这也意味着小说中对蜀汉的描写会有所倾斜。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本是魏国的将领,因此书中有一些内容对曹魏的描写可能更加正面。为了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最好的方法是同时阅读《三国志》及其相关的将传,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
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河北的四大柱子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的表现,文丑的战绩非常显赫。年少时他便以力战平定了不少对手,甚至在巅峰时期的长坂坡,依旧能在负伤的情况下与张郃大战一场,最终全身而退,并最终秒杀了高览。若《三国演义》是虚构的,那么《三国志》是否也完全可靠呢?这其中的角度不同,未必能一概而论。值得注意的是,武力值和统兵打仗的能力并不完全相同。赵云刚出道时便能够战胜文丑,而在巅峰时期的赵云有多强呢?他与张郃、徐晃的联合都感到敬畏。特别是在米仓山之战中,赵云那把长枪,英姿飒爽,令张郃和徐晃心生畏惧,不敢迎战。从武力方面来看,赵云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从官职的角度来看,魏延确实在赵云之上,这是没有争议的。但从刘备的角度来看,赵云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程度极高,甚至将赵云视为兄弟。关羽和张飞也都将赵云视作挚友。刘备能够将自己的家事交给赵云打理,而魏延却不曾如此。可以说,赵云在刘备心中是极为重要的,他不仅仅是蜀汉的忠诚将领,更是刘备心腹中的关键人物。因此,刘备在临终时,特意将赵云托孤,传达了对他的极高信任。
就刘备入川后的情形而言,魏延和赵云确实都是战略要地的军政大员,分别驻守汉中和江州。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显然高于魏延。赵云的责任不仅仅是抵挡曹魏的进攻,更重要的是他负责整个战略布局的策应,担负着与诸葛亮的牵制作用。赵云掌握着汉中和荆州的前沿支点,以及守卫四川的门户——江州。为了避免直接与诸葛亮产生冲突,刘备未给予赵云过高的官职,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云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在某种程度上,赵云可被看作是刘备“韬光养晦”的重要人物,他的强大之处无疑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