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古代的战场上,数十万士兵虽然身处混乱,却往往不敢趁机逃离,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文/老陈讲历史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历史。古代战场上的混乱与残酷,令人感到无比震撼。但是,士兵们为何不在战斗中选择逃跑呢?答案很简单:他们根本不敢逃离。当我们回顾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争时,常常能看到参与人数动辄达到数十万。例如,史书记载白起在战役中坑杀了40万降兵,而霍去病征讨匈奴时也领军十万。这些数据表明,古代战争规模之大、惨烈之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有人逃跑,指挥官很可能会察觉出异常。
这里不得不提到古代的兵员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体制与当时欧洲的骑士制度有些相似,士兵大多由贵族从自己的领地中召集而来。贵族在军队中的权力极大,而士兵往往处于奴隶的地位,根本不敢轻言逃跑。到了秦国,商鞅实施了一系列变法,规定最低的军队编制为五人。如果其中一人逃跑,那么余下的四名士兵必须额外服役两年。这一制度有效地限制了士兵之间的逃跑行为,因此秦朝的军队逃兵现象极为罕见。
在三国时期,曹操则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他下令如果有士兵逃跑,该士兵的家人也将受累,甚至可能会被处以死刑。在唐朝时期,职业军人制度逐渐建立,《捕亡律》中明确规定,战斗中若出现逃兵,其上级有权直接斩首逃兵。此外,平时逃跑的士兵按天计算,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会面临被绞死或流放的惩罚。
进入唐朝末年,士兵们的逃兵意愿逐渐增强。在后梁太祖朱温执政时期,开始实施了在士兵脸上刺青的政策,逃兵一旦被发现即当场处死。这一狠厉的措施显著减少了逃兵的数量,以至于其他将领纷纷效仿。同样,在宋朝,虽然仍然保留了类似的制度,但皇帝较为仁慈,不会直接处死逃兵。
到了明朝,规定也进行了调整,不再依逃跑时间长短来定罪,而是根据逃跑的次数判处。逃跑两次者将遭受杖刑或被充军,而第三次逃跑则会被处以死刑。至于清朝,逃兵一律被处死,若想活命只有拼尽全力杀敌。可以看出,各个历史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逃兵处理方式,而士兵的家庭状况也常常掌握在直系领导手中,因此,士兵想要逃跑几乎是不可能的,真的是让那个时代的将士倍感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