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如今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话题,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大肆宣传,但回望过往,尤其是科举时代的状元,可谓是受到极高的尊崇与荣光。考中状元者,常常是迎接众人钦佩的目光,走在街头,锣鼓喧天、红花绿带,仿佛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带着激励和向上的力量。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老照片故事,讲述的是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恢复高考后的大余县首位高考状元钟承旺的往事。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主人公生活态度的展现—他用乐观与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并在命运面前展现出从容应对的智慧。以下内容来源于钟承旺自述,由善良整理,所有老照片由钟承旺提供,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钟承旺,生于1950年1月,家乡大余南安镇人。1967年,他从大余中学高三(1)班毕业,1978年,他被下放到内良公社石溪大队,开始了“知识青年”的生活。钟承旺从小品学兼优,特别是他的书法一度为人称道。1971年,他成为内良公社红旗小学的民办教师。时任大队的邱书记看中了他,于是推荐他参加当时的工农兵大学的招生选拔。虽然钟承旺在这个机会面前跃跃欲试,然而他所在的内良公社的领导却表示:既然钟承旺和其他优秀民办教师一样,应该留下来继续在乡村教书育人,待以后有机会再转为公办教师。钟承旺怀着失落的心情,继续留在了那个交通闭塞的大山里,青春仿佛被困在了这些巍峨的山脉中,无法飞翔。
在失落之余,1974年3月,钟承旺决定主动寻求改变,带着希望,他迁至青龙镇的固营大队,并于1976年转至大余县畜牧场工作(当时畜牧场设在青龙镇)。在畜牧场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担任了团总支书记、畜牧指导员、生产队长等职务,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县的标兵。
1977年1月,钟承旺调到大余县城的茶果场工作,人生的转折点悄然到来。此时,邓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1977年9月底,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了全国,随即在报纸上发布,宣布恢复高考,且决定当年年底便举行。
大余县茶果场的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去通知钟承旺,虽然他正在果园里忙碌,收到消息时的钟承旺仍保持冷静。他起初以为是领导在开玩笑,然而,当他确认消息属实时,他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喜悦。毕竟,距离他从大余中学毕业已经过去十年,且由于文革的影响,书本几乎全被销毁,他唯一能够依赖的,仅有一部《新华字典》和一些报纸,无法系统复习,他只能选择报考文科。
尽管如此,茶果场依然为钟承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备考。钟承旺不仅在工作之余投入备考,而且还打算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他的提议得到了场领导的同意,并且通过单位报名参加了高考。终于,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进入考场,面对第一个语文试卷时,幸运之神悄悄向他微笑。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翻译,正是他曾在内良教过的《下棋》一篇文言文。这个意外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另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时刻》,钟承旺回忆到,自己早已练习过类似的作文,于是顺利完成了作文。接下来的各科考试,钟承旺也顺利应对,心中没有任何悬念。
1978年农历春节前夕,钟承旺正在茶果场准备过年时,家里突然迎来了看守所的三位领导,他们带来了喜讯,钟承旺被江西大学政治系录取了。随即,他跟随三位领导一同度过了一个欢乐的春节。体检时,廖君超等人也告诉他,他是今年高考成绩最优秀的考生,但由于他已年满28岁,不能被中山大学录取,只能选择省内的学校,最终他被江西大学政治系录取。
那时,钟承旺的内心其实充满矛盾。他已经28岁,在那个年代,28岁算是大龄青年,且他与青龙镇的姑娘高玉香已经相识并有了婚约,尽管他们尚未正式举行婚礼,但他们约定,在四年后,他会回来娶她。而钟承旺的大学生活,也注定将是四年漫长的等待。在这一批选择政治系的学生中,钟承旺不仅因为书法被看中,还因其在团组织等方面的表现被选中。
四年后,钟承旺兑现了承诺,回到青龙,和等待他多年的高玉香举行了婚礼,带着深爱的她,一同迎接了新的生活。而他在江西大学的努力,也为他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在新余市,他将自己积累的书法特长和工作经验带到新的岗位,一路发展,最终进入新余市政府工作,并享受到了一个非常满意的退休生活。
这个故事展示了钟承旺与命运的抗争,也讲述了他如何在机遇面前把握自己。他说,苦难既是一所地狱,也是一种机遇。这句话,善良深深铭记在心。钟承旺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年轻人在求学的路上勇敢前行,坚信未来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