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发动战争时,通常会指派朝中的得力将领出征,而很少见到皇帝亲自上阵打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为何一些帝王选择亲自出征,另一些却不轻易动身呢?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两位皇帝亲自率军征战四方,他们分别是明成祖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镇。然而,这两位皇帝的亲征经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首先来看看明成祖朱棣。很多人对朱棣比较熟悉,主要是因为他发动了靖难之役,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夺了帝位。然而,成为皇帝后的朱棣,对明朝的建设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不仅成功地开创了盛大的“永乐盛世”,而且还多次亲自带兵出征,亲自指挥军事行动,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其中,在永乐七年,朱棣曾派遣外交使节前往鞑靼进行和平谈判,但鞑靼却残忍地将使节杀害。这一事件激怒了朱棣,于是他任命了手下的重臣丘福为大将军,准备亲征鞑靼。然而,丘福轻敌,带领的十万大军竟被数万鞑靼兵力轻易击败,明朝还因此失去了几位忠诚的侯爵。这个失败让朱棣感到极大的耻辱,决定亲自领兵出征,誓言恢复明朝的荣光。经过一年休整,朱棣带领五十万大军北伐鞑靼。此次亲征,明军在朱棣的英明指挥下取得了辉煌胜利,击溃了鞑靼军队,迫使鞑靼首领向明朝投降。
这次胜利让朱棣信心倍增,几年后他再次亲征瓦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他指挥百余名精锐骑兵担任先锋,成功击败瓦刺军。瓦刺随后派遣使节来朝,并成为明朝的附属国。接着,朱棣第三次亲征鞑靼,然而鞑靼大军见势不妙,选择避战。朱棣未追击,而鞑靼内部另一个部落也主动向他投降。短短一年后,他再度出征,轻松击败了刚刚被瓦刺击败的鞑靼。终于在他的第五次亲征时,鞑靼再次选择避战,但由于明军粮草耗尽,朱棣不得不决定撤军回朝。不幸的是,朱棣在回朝途中病逝,但他这五次亲征却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为明朝的边疆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也为百姓带来了安宁。
相比之下,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征经历则完全不同。朱祁镇曾效仿父亲朱瞻基,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却因战争失败被敌军俘虏,实在是一大讽刺。到了朱祁镇继位时,瓦刺的实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明朝的预期,比当年朱棣时期更为强大,甚至开始觊觎明朝的江山。这使得年轻气盛、充满热血的朱祁镇决心亲自上阵,受到宠臣王振的怂恿,他迅速召集了大约二十万军队,声称是五十万,准备北伐瓦刺。
然而,当朱祁镇一行人到达大同时,才发现大同已经被瓦刺攻陷,街头巷尾尸横遍地。目睹这一惨状,朱祁镇的军心动摇,心生退意,打算立即撤军。然而,王振此时提出建议,认为既然大同已经沦陷,不如经过他的家乡蔚州,这样也能为王振家族赢得荣誉。尽管大臣们表示蔚州同样危险,朱祁镇最终同意了王振的建议,决定从蔚州路过。
谁料,瓦刺的大军早已埋伏在此,趁机发动了突袭,最终将朱祁镇困于土木堡。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刺不仅击溃了明军,还将朱祁镇俘虏。此次亲征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命运,导致了朱祁镇的失败和明朝的逐渐衰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朱祁镇在位期间唯一值得称道的改革是废除了后宫嫔妃的殉葬制度,但他却未能在军事上取得任何显著的成就。
综上所述,虽然朱棣和朱祁镇都曾亲自出征,结果却天差地别。朱棣通过五次亲征,打击了敌军,巩固了边疆,为国家带来和平。而朱祁镇的亲征不仅使得明朝丧失了大量士兵,也让他自己成为了俘虏,导致了明朝的衰退。这也让我们明白,并不是每次皇帝亲征都能带来胜利,战争中常常充满着变数。